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移民东北动因分析.docVIP

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移民东北动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移民东北动因分析

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移民东北动因分析   摘 要:清末和民国时期,华北各省开始大规模的向东北地区移民,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人口大迁移大约有3000万人口移民东北地区,其原因是很复杂的。   关键词:清末民国;华北地区;移民;东北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74-02   一、华北地区迁出的原因    (一)华北地区膨胀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    清中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3亿,这个时候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已经出现。华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一直都是中国人口高度密集区。到了清末以及民国,华北地区人口更多,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而山东地区人口密度为最大。吴希庸统计,1771年时,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人,东北地区为0.7人,这个时期直鲁豫三省平均人口密度高达129.2人。1898年时山东的人口密度为246.24人。人口在增加,但耕地却没有增加,因为可以耕种的土地已经没有可能增加,能开发的荒地几乎全部开完,所以人均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据统计,冀鲁豫三省1851年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降至3.66亩,1928年又降至2.93亩。而且土地分配不均,所以土地问题会更加严重。这个时期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并不高,很多都是靠天吃饭,一旦气候不好,出现自然灾害,就会造成粮食减产或绝产,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可以说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已经很严峻了 。一旦有天灾人祸,人们无法生活下去,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迁移,去另谋出路。    (二)天灾人祸不断   1、自然灾害    中国地域辽阔,一直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据统计,从汉朝到民国2000多年时间,就发生旱灾1057次,水灾1030次,可以说每年都有水旱灾害,其中华北又是我国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近代以来,几乎年年有灾,不仅是受灾地区很大,而且还是多种灾害并发。    据邓拓统计,1823年至1911年,直鲁豫三省受灾多达7400多县次,直鲁两省达67万多个村庄次。可见这一地区受灾是如此频繁。    1876年到1879年发生了一次大的灾荒,这次灾荒称之为“丁戊奇荒”。这次灾荒波及面积很大,持续时间很长,损失非常严重,这次灾荒因为饥饿疾病大概有1000万人死亡。    2、战争    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内对外战争频繁,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北伐,捻军,黑旗军,八国联军侵华,还有义和团,都是在华北地区,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战场都是在华北地区,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以及中原大战,都是连续在这一地区,使得这一地区人口损失严重,粮食产量减少,人民无法继续生活下去,无奈只能去闯关东。    3、土匪   中国自古以来盗匪多,近代以来更是这样,内忧外患,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地方治安遭到破坏。各个地方匪患猖獗,以至于中国都成了一个土匪的世界。土匪出现的原因也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人们无法正常生活无奈要么去外地谋生,或者就加入土匪的行列,都是为生活所迫,还有一些散兵游勇也加入土匪的行列,这些土匪抢劫百姓,抢劫商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山东地区一直就有土匪问题,据1925年的统计,山东地区有多股土匪,其中匪祸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山东西部和鲁西南地区的曹州,兖州一带。大大小小的土匪遍及山东各地,弄的民不聊生,人们在这种情形下要么是逃荒去东北要么就加入土匪的行列。    4、苛捐杂税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国家的税收也以农业税为主,这一时期人口激增,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部分土地都在统治阶级手里,广大的人民只有一部分土地或者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阶级靠着收取地租,获取大量的利益。地租份额一般是收成的一半,其实这个比例是很沉重的压力,如果要是在有自然灾害,不仅收成不行,地租还是要交的,所以人们生活是非常辛苦的 ,尽管常年劳作,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因为以前粮食产量很低。    农民除了要缴纳地租还要负担各种税收,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只能大量增加税收。同时国内还有太平军,捻军的斗争也在此起彼伏,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编练新军,购置武器,大量筹集军费,这个负担又加到人民的头上,太平军起义后南方各省清政府已经不能控制了,所以北方各省就成了钱粮和摊派赔款的地区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地方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争夺地盘,扩充军队,各省财政自然就入不敷出,只能大量增加税收,这些负担自然全部压在老百姓身上,山东税收居全国之冠,大量增加苛捐杂税,天灾人祸促成了1926年到1930年的移民高峰。    清末民国期间山东地区地租沉重,入不敷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天灾人祸,连绵不断。所以很多人开始了闯关东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