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人文情怀与风格演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砚人文情怀与风格演变

端砚人文情怀与风格演变   [摘 要]端砚是一种文化产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印迹。本文通过探索历代端砚的人文历史,装饰特点和风格的演变,旨在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让人们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端砚 人文情怀 风格演变   端砚作为一种载体,一种文化用品,它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物化形态。端砚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与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相关联。因此,各个时期的端砚作品它都传达了那个时期的信息和印迹,并通过具体端砚作品的制式、纹饰、风格等来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探索端砚的发展演变,装饰特点,让人们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端砚始于唐武德之世,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经过唐、宋不断发展,元代短暂沉寂,明代端砚的开采与制作重新走向繁荣。端砚自开采以来,在唐代就已获得很高声誉,出现了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全唐诗》就收录不少这方面的诗作,以下试举若干咏赞端砚的名句,如刘禹锡有“端州石砚人间重”、“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尤其是文嵩,还以拟人手法作《即墨侯石虚中传》将端砚之发现、产地、砚色、砚质、砚品、砚德等加以形象描述,脍炙人口,广为士林传颂,其“究墨之妙,穷笔之精”对端砚的赞美更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文化价值、人文情怀   端砚以其色美、质优、发墨等品德已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李肇《唐国史补》)的文房用品。因此,已不仅限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使用、欣赏与收藏,更是上至朝廷、皇上而成为贡品,下至庶民镇邪、引福之宝物。不少人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痴,并以此为荣。端砚以其自然美、工艺美、和凝聚在其身上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充满魅力,而其千多年来的历史,自有它的美的历程和轨迹。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因为主张抵抗外敌人侵,坚持收复失地,屡受投降派打击,报国无门十分悲愤。此时朋友送给他一方端砚???他非常感激在砚上刻上:“端溪之穴,毓此美质。既坚而贞。亦润而泽,涩不拒笔,滑不留墨。稀世之珍哪可得?故人赠我情何极!素心交,视此石,子孙保之永无失”。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一方端砚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 八个字。   包拯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宋史记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以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包拯确实是一个“清苦守节,廉白是务”的官员。 “不持一砚归”说明包公清正,为群众所赞扬,为后人所敬仰。因此,砚不仅为书写用具,还承载着正义和真善的文化内涵。   三、形制风格   端砚的形制风格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一种艺术存在方式,形制风格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文化。一是因为形制风格作为人类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所具备的文化性和文化意义;二是形制风格作为工艺品而存在所有具备的文化意义。砚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文体用品,自唐代出石砚以来,重视砚的形制风格就存在着、发展着。   (一)唐代的端砚:从现存于世的唐砚来看,则有箕形,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石渠砚)等,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形制,则要等待更多的墓葬出土唐砚方可知道。箕形砚,是唐代砚的主流砚式。以遗留下来的古端砚传世品和墓葬的端砚为例,事实证明唐砚已重视装饰。例如唐·箕形端砚,1961年12月广东省广州动物园出土,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该砚石质细腻、呈紫蓝色;砚面前窄后宽,呈风字状,砚首弧形,上有平沿;砚首向内微倾,与倾斜的砚堂相接成砚池。其底部凸出着地,并与砚底后部的二个梯形方足成三足鼎立之状。从此砚造型来看,长、宽、厚比例协调,砚边用细线,砚额用粗线,砚首斜面中等,砚堂面积最大,形成粗、中、细节奏韵律对比,既协调又有变化。又如唐·椭圆形端砚,1958年经考古发掘在南昌市唐墓出土,砚长20.5厘米、宽15.6厘米、高2.5厘米,石质细润如玉,色偏青紫,砚品为淌池,从砚心到砚背均作弧形,条线流美,砚背后面两侧各为一圆足,前端鼓出着地,可视为唐代箕形的一种变体。该砚造型饱满而双清新活泼,具有唐代工具品之富丽丰满的艺术风格。从以上两款砚来看,均给人一种古朴中带有生动、沉稳中显博大,简练中见精细的精品之作。该砚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二)宋代的端砚:宋砚的形制主要以抄手砚,椭圆形的高台砚,长方形的平台砚居多,如兰亭砚、太史砚、蓬莱砚,而且还有随形砚的出现,砚形浑厚古朴,风格质朴典雅,平易清淡。宋代名臣李纲《端石砚》诗中有:“端溪出砚材,最贵下岩石……得此馀可忘,一生着几屐”。在谈到端砚与歙砚优劣时,古人有“端石如风流学士,竞体润朗;歙石如寒山道士,聪俊清癯”之说。可谓环肥燕瘦,各呈其美。   (三)明代的端砚:端砚从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