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创作中关于笔墨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研究.docVIP

人物画创作中关于笔墨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物画创作中关于笔墨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研究

人物画创作中关于笔墨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研究   [摘 要] 写意人物画以其特有的造型方式和笔墨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功能。如何处理线条和墨色的矛盾关系始终是制约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理论认识、绘画实践对写意人物画的线条和墨色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线条与墨色的审美表现。从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艰难历程;写意人物画的时代性和历史使命等方面来阐述线条与墨色之间的矛盾关系。旨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融合线条与墨色的矛盾借古以开今,丰富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凸显写意人物画表现与审美的现当代性、多样性以及多元性状态。   [关键词] 写意人物画;笔墨;情感表达;形式表现   [基金项目]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及项目批准号丫CX12143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132-2   自古以来,写意人物画对笔墨的研究与探索始终是一项不变的课题。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石、壁画及陶绘上都会初见一些古朴,粗放,稚拙的人物图形,如仰韶文化当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马家窑的《舞蹈纹彩陶盆》等。这可称得上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古老的意笔人物的图形。   由于原始美术的影响秦汉、魏晋以前的人物画的表现手法,都具有粗放自由、古朴凝炼的写意因素,随着画家对绘画技巧、绘画审美的进一步提高,逐渐理性严谨、工整的表现方式取代了感性、粗放、自由的表现方法,尤其是从魏晋开始一直到了隋唐、五代、这种工整式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高峰,晋代的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多数都以用线勾勒,色墨三矾五染的工笔人物为重。直到两宋时期的石恪、梁楷真正意义上开创了意笔人物画尤其是泼墨大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形成了意笔人物画在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唐末、宋元时期文人受到了玄学、禅宗等思想的影响,画家们开始注重水墨的调和以及在宣纸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对用笔、用线等的表现进行丰富,从而对笔墨韵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索。宋元后,文人画的兴起使中国画线条自身的审美语言与表现方式愈加丰富。清末民初,笔墨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最初,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会借鉴花鸟画与山水画既有的笔墨语言。从传统人物画线面造型的观念吸收山水画中的“皴擦”,“积墨”等表现形式,竟而推动了线面造型向体面造型的转换,在创新方面影响较大的就是任伯年,他是清末在人物画上成就最大的画家,其肖像画形神兼备,造型自然古朴、清晰流畅而且雅俗共赏,在某种程度上他提高了写意人物画的表现力,总结了中国人物画的精神追求和技法表现,将写意人物画推向一个高潮,《酸寒都尉像》是任伯年的代表作品,所绘吴昌硕像神形兼备,衣服使用没骨画法,笔墨酣畅,浓淡干湿兼具,任伯年推进了人物画造型的又一个飞跃,为近现代意笔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后,以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高剑父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将西画造型引入了中国人物画表现,丰富了写意人物画艺术语言,增强了写意人物的丰富性,创作出中国美术史真正意义上的笔墨和造型的兼容之作。比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西画理论中的人体解剖、比例关系、透视原理,人体动态等知识来处理人物的外形轮廓,衣纹等,画家将中国画笔墨与人物结构进行了融合,并在形式上把握物象的精神内涵及其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传统写意人物画更加的深入、立体,不只是规律化与理想化的描绘。作品充分体现了在笔墨的基础上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丰富了写意人物画中的绘画语言与表现手法。   论及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不能不提到著名画家袁武。袁武十届美展作品《抗联组画·生存》一改往日对英雄人物塑造假、大、空、高、大、全的套路,使其更平民化,人情化,对于形象的表现也打破了平日以线造型,敷之以墨的习惯,以“没骨”嘚画法强调了水墨自身的美感。以线写实,勾勒人物的面部基本特征,采用“没骨”的画法,应用丙烯颜料及素描中的一些绘画语言,对人物身上的棉衣,棉帽及落在脸颊上的雪做了处理,使人观之有种身临其境,寒风凛冽之感,禁不住深发敬畏之情。画中用线处并不多,但却是以金石味直取线条追求线的“毛”、“涩”感觉。对于墨色应用更是锦上添花,远近的虚实,浓淡也在是常规的近实远虚,近浓远淡,相反地,远处却是墨色浓重使画面产生一种气势,画面中大片的白不禁为观者留下了许多遐想的余地。自古至今,有许多画家在线条与墨色的兼容问题上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如当代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其转变期的代表作《矿工图》组画,为现代写意人物画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手法拓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