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的案例 3.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经济学的案例 3

案例 3--安徽合肥项目 工程项目 技术先进性与社会兼容性的协调 资料来源:央视国际 《焦点访谈》2004年06月24日 1.合肥项目概况 为了解决合肥市每天全市800多吨生活垃圾问题,安徽省合肥市于1997年立项、投资一亿六百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工艺超前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场。这个项目是国债项目,也是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引进美国生产线花了2400万元,国内配套、征地、建厂房、修路等一共花了一亿六百多万元,其中有1600万的国债,5600万的财政拨款,2000多万的银行贷款。预计项目寿命期25年。 该项目选用的是国外先进的堆肥焚烧工艺同传统的卫生填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的。后来焚烧工艺没有上马,堆肥便成为最核心的工艺。堆肥生产线是用来把生活垃圾当中的蔬菜、剩饭里之类的有机物分离出来加工处理成肥料,工艺很先进。而建成之后,在试运行期间,却发现设备和工艺都存在严重问题,根本不能正常运行,没有投入正式生产就一直停到了现在。 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变成了传统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山越堆越高,把周围的地、水井全部给污染了,合肥市不得不再投入一亿多元新建一个龙泉山生活垃圾场。这次没有再盲目的追求超前,而是选择了符合实际的卫生填埋。另一方面,设备虽然从来没有用过,但每年还要花劳力、花钱去维护;虽然垃圾场不能用了,但银行的贷款、国债的钱还是要还的。一个上亿元的垃圾处理项目,真正变成了没用的“垃圾项目”。 2. 项目停产原因分析 (1)项目的技术超前与社会不兼容。该项目选择了国外先进的焚烧、堆肥工艺同传统的卫生填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的。而堆肥工艺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要把垃圾中的有机物和别的没有用的垃圾分开;二是要求垃圾当中的蔬菜、剩饭之类有机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垃圾的有效成分要高。但是,目前在合肥市,居民生活习惯中根本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要做到这两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个设计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垃圾成分也不适合做这个肥料。从设备试运行的情况看,设备的主体部分只能完成垃圾分解的功能,生产不出堆肥来,堆肥以后玻璃不容易处理,容易死机。 (2)项目运行的高成本与社会不兼容。相对于传统垃圾的处理方式,该项目的运行成本太高。每吨垃圾处理费高达70多块钱,生产出来的垃圾肥料是378块钱一吨,而市场上的售价只有30块钱一吨,肥效又达不到国家颁布的标准。这种肥料成本太高,没有市场,它不可能成功。 (3)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不可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是项目决策的依据,论证的结论应是来自于可行性研究之后。而该项目在专家论证前,合肥市提出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要建一座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的大型垃圾处理厂。在市政府的会议纪要里,市计委的立项审批里已经明确提出这个项目要采用堆肥工艺,既然市里已经定了调子,所谓的专家论证也仅是形式而已。 而且,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也是由项目申报单位邀请,有很多都是市里各相关部门的官员,如市计委、市环保局、市规划局的主任、局长、处长等等,而真正垃圾厂建设方面的专家却没有。专家中的大部分同志对个垃圾处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实际的经验,论证得出的结论和现实情况发生偏差,导致实践的结果产生极大的经济损失。 3.点评 安徽合肥技术超前的现代化垃圾处理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通过了基本建设项目的全部审批程序。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都进行了多次论证,却没有投入正式生产就一直停到了现在。不但没有产生应有的功能,没有发挥任何的效益,反而变成环境建设的新负担。表面上看是引进的堆肥设备工艺超前,无法使用,但实际上是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决策失误。 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一般程序是:拟建项目提出--调查、分析(市场、技术、经济、社会)--可行性论证—项目是否建设的结论。而在安徽合肥的垃圾处理项目论证中,以项目结论为导向的可行性论证,出现了可行性论证程序的逆转,即以项目应该建设的结论---指导可行性论证,以至于投资一亿多元建成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场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污染场。本应25年之内不用再建垃圾场的合肥市,现在却不得不再投入一亿多元新建一个生活垃圾场。 可行性论证的不可行程序,没有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 * *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