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杆菌弧菌》PPT课件
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牢固免疫力;再感染少见 局部黏膜免疫;抗菌抗体(O);抗毒素抗体(B) O1群与O139群不存在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 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的病原学诊断应快速、准确,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 标本处理 病人粪便、肛拭 直接镜检 米泔样粪便 悬滴观察 穿梭样运动 分离培养 生化实验 碱性蛋白胨增菌 TCBS分离菌落 凝集反应 四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检疫,及时检出病例,严格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1 “三管一灭”( 管理水源、粪便、饮食,消灭苍蝇 ) 2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 改善饮食,提供开水和使用清洁水。 坑式厕所、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学方面的教育 保护易感者 1. 疫苗预防 2. 药物预防:原则上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 对传染源的措施:“五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地卫生处理。) 接种疫苗只能在3到6个月内有效,而且只有50%的有效率 霍乱病人死亡后,尸体应进行火化;对确诊的霍乱病人应作为传染源隔离和治疗;对其排泄物、呕吐物应用生石灰覆盖并及时处理 ,对病人的衣裤、泻吐物等应进行有效的消毒 ,食具用具消毒. 治疗 1.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 应用抗菌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复方SMZ-TMP等。 二、副溶血性弧菌 此菌存在于海水、海产品、腌制品,人因吃下含有此菌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而受传染致病。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弧菌,为食物中毒中常见的一种。革兰阴性弧菌,有单鞭毛, 需在NaCl浓度较高(3%~4%左右)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不耐酸、不耐热。 培养特点 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 神奈川现象(KP):某些菌株在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 致病性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 分离出两种致病因子: 耐热直接溶血素(TDH) 耐热相关溶血素(TRH) * 被认为“曾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瘟疫之一” ,现在每年有10万人死于该病。从1817以来百余年间 , 8次流行,现在每年有10万人死于该病。第五次大流行时(埃及)德国科学家科勒分离出病原菌。俗称“逗号”杆蓖 ,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 前7次大流行为O1型,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于1961年传入我国阳江,传入后在沿海地区引起广泛流行。于1965年得到基本控制。 1973年疫情再次发生, 第8次大流行1992年,)139型主要在印度和孟加拉, O139群霍乱弧菌在1993年传入我国,3 在东南亚其他几个国家散发,在世界范围内仍以E1 tor型(EVC)流行为主 * 急性腹泻性疾病,不经治疗可在数小时内致命。每年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10万人死亡。感染后75%不出现任何症状,80%为轻型或中度症状,只有20%为急性水样腹泻 * 不生吃鱼、虾,不喝生水,生吃的醉虾、醉蟹往往成为传染源 * 及时补液可使80%病例成功治疗 * 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70%~80%。 * 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 营养要求不高,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除宋内志贺菌 多数有菌毛,无鞭毛,动力(-) 培养与生化反应: 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 形态特点: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一、生物学性状 SS平板 菌落 乳糖发酵(--) (+) 抗原与分类 根据O抗原分类 菌种 群 型 亚型 痢疾志贺菌 A 1~10 福氏志贺菌 B 1~6,X,Y变种 鲍氏志贺菌 C 1~15 宋内志贺菌 D 1 分为4群,48个血清型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 粘附回/结肠粘膜,进入细胞内繁殖 2.内毒素 少数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作用于肠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