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疹的诊断2》ppt课件
四.与非药物性发热发疹的鉴别 1.与病毒细菌感染鉴别 根据病原体 根据病史和受累脏器分析 根据免疫应答的类型: T细胞早期活化标记物CD69+ 记忆T细胞(CD3+CD45Ro+) 原始T细胞(CD3+CD45Ra+) Th1型反应,感染为Th0型 ( 1)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 皮肤表现有丘疹、 斑丘疹或麻疹样、 风疹样、 猩红热样损害。 多数伴发咽峡炎、 腹泻、 脑膜炎等。 (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 EB( Epstein- Barr)病毒感染。约 10%~ 15%出现皮疹, 应用抗生素后 80%有皮疹。除头面部、 躯干上部出现红斑、 斑丘疹或风团样损害外, 常伴有中等度不规则发热, 持续 1~ 3 周; 扁桃腺炎、 咽峡炎; 全身淋巴结肿大, 压痛; 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10%~ 30%, 血清嗜异抗体( IgM)阳性。 ( 3)麻疹: ( measles) 由副粘液病毒( paramyxovirus) 感染引起。好发于 8 个月 ~7 岁的儿童, 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病率明显增加。潜伏期为 7~14 d, 传播期为出疹前 2~4 d 至出疹后 2~5 d。患者有高热、 上呼吸道感染( 上感) 、 流涕、 咳嗽、 结膜炎。 皮疹先发于耳、周、 面部、 颈部, 然后播散到躯干和四肢。 皮疹为散在,红色斑疹,也可以互相融合。 严重者可有瘀斑。 浅表淋巴结肿大, 皮疹于出现上感症状后 3~5 d 出疹, 持续4~7 d 退疹, 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为 Koplik 斑, 它有确诊意义。 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减少, 从血或咽拭子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病毒。一般多发于春季。 ( 4) 幼儿急疹( exanthema subitum) 本病又名假性风疹( pseudorubella) 。它是由人类疱疹病毒 6 型( HHV- 6) 感染引起, 潜伏期为 5~15 d, 主要侵犯婴儿和学龄前 ( 6 个月 ~3 岁) 儿童。发病时有高热( 39~40.5℃) , 可伴有抽搐, 持续 3~5 d, 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颈部、 耳后淋巴结肿大, 体温降至正常, 突发全身皮疹, 为弥漫性斑疹, 好发于胸部和腹部, 皮疹密集, 而面部和四肢皮疹较稀疏。皮疹持续 1~2 d, 即消退。 部分幼儿急疹亦可由 HHV- 7引起。本病的最大特点是先发热, 退热后出皮疹, 退疹后, 患者自愈。 ( 5)猩红热:具有草莓舌、 口周苍白圈等特征。 ( 6)丹毒: 发热, 局部红、 肿、 热、 痛,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另外, 系统性疾病如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皮肤表现也应和药疹鉴别。 药物热的特点 典型的药物热出现于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可在用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一般情况良好,甚至亦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少数患者症状较重,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部分病人可伴有其他过敏症状。临床医师对任何接受药物治疗的发热患者,均应考虑到这一病因。若除发热外,还出现了皮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尤其原发病已有好转,而体温仍高或体温一度下降后再度升高,临床上又找不到引起发热或发热加重的确切病因者,均因想到药物热的可能。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后又出现发热则确诊无疑。再次用药后常可于数小时内引发高热,甚至远超原有热度。倘不将致病药物立即停用,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药物触发试验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其他意外,不可轻率实施。对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出现发热者,最好是先停用全部药物,待患者体温正常后,再依据治疗需要逐种添加,一一甄别触发情况,以明确哪种药物是致热祸首。 2.与系统性血管炎鉴别 紫癜是其共同特征 程度不同的溃疡与坏死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原因不明的、 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乏力、 皮肤损害、 关节炎、 多系统侵犯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并不少见 ,在西方其发病率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与类风湿关节炎相近 ,在我国发病率也不低 ,特别是中老年男性者易患 ,但具体的流行病学资料还没有。系统性血管炎确切病因还不清楚 ,在疾病早期可非特异地表现为发热、 疲劳、 体重减轻、 肌痛、 关节痛、 贫血、 血沉增快等 ,多系统侵犯者常表现为鼻塞、 咳嗽、肺部多个结节性病灶或弥漫性渗出性病灶、 尿检异常、 皮疹、 头痛、 头晕、 周围神经炎等。系统性血管炎与继发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存在着相互交叉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