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doc

单片机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片机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doc

单片机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   摘 要 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世界上心脏病的死亡率仍占首位。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一直被世界各国医学界所重视,准确地进行心电信号提取,为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分析手段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用心电信号采集系统近年来己在临床诊断中逐渐应用。 首先,设计心电采集模块,包括心电前置放大器、带通滤波电路、线性光耦放大电路、50 Hz陷波电路、35 Hz陷波电路及电平抬升电路, A/D 转换电路输出显示电路等。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心电图中变化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课题设计了心电信号检测方法,包括心电信号的采集,放大以及波形的液晶显示。在论文当中,设计的电路能够有效的抑制了各种干扰,检测出良好的心电信号。论文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为进一步的产品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心电信号;数据采集;心电放大;光电耦合;A/D转换;单片机;LCD 第 1 章 绪论 1.1 引言 心电信号是人类较早研究并应用于医学临床的生物电信号之一,它比其他生物电信号更易于检测,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自 1903 年心电图引入医学临床以来,无论是在生物医学方面,还是在工程学方面,心电信号的记录、处理与诊断技术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当前,心电信号的检测、处理仍然是生物医学工程界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世界上心脏病的死亡率仍占首位,据统计,全世界死亡人数中,约有三分之一死于此类疾病,很多病人由于没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延误了治疗,死于非命。在我国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4%,可见心脏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一直被世界各国医学界所重视。及时了解人类心脏病的状况,对于适时治疗、预防心脏病突发死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医学界人士已经可通过对心电信号的特征、规律的研究对部分相关病变做出早期预测和及时诊断,因此,准确地进行心电信号提取,为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分析手段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用电子检测、监护系统近年来己经在临床中逐渐应用。目前,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基本上是以常规心电图或者心电向量图为主要手段,即通过判断病人心电波形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刻的波幅大小来推断心脏内病灶的部位或严重程度,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十分普及。 1.3 心电分析国内外历史与研究现状 18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波伦亚大学的解剖和外科学教授伽伐尼(LuigiGalVani,1737~1798)开始研究电对生物组织的作用。1781 年 1 月 26 日,在解剖青蛙的实验中,注意到用电刺激青蛙的神经,会导致其肌肉的收缩。伽伐尼[3]认为:导致青蛙肌肉收缩的电来自动物体内,并称其为“动物电”(animal electric)。尽管后来证明伽伐尼所发现的电并不是来自动物的体内,但却由此认识到电可以导致生物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奠定了电生理学的基础。1887 年,英国生理学家沃勒[3] (Waller)用毛细管静电计描记出了人类的第一幅心电图,开创了心电记录的先河。随后,荷兰生理学家 Einthoven[5]从改良沃勒的毛细管电流计入手,对于仪器存在的反应速度慢、记录的波动有较大误差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校正;并对记录曲线的四个峰点做了进一步分解和标定,采用 P、Q、R、S、T 标出心电图上的波峰和波谷,这一标准一直延用至今。由于毛细管电流计记录的结果处理起来非常耗时,难以达到实用的程度。经过数年的无数次试验,终于选中了一种直径只有0.002 mm 的镀银石英丝,以取代原来笨重的线圈和反射镜,于 1903 年制成了弦线型心电流计,从此将心电的记录引入到了临床。1932 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 Wilson[3]根据 Einthoven 方程推论出肢体导联三个电极上瞬间电位之和为 0。从而创立了著名的零电位中心电端理论,建立了单极导联记录技术,并描记出单极肢体导联 VL、VR、VF及单极胸前导联 V1~V6。1942 年,Goldberger 改良了中心电位端,设计了肢体单极加压导联 aVR、aVL、aVF,使 VR、VL、VF 图形保持不变,而波幅增大了 50%,在实际工作上使图形更加容易辨认,并由此形成了Einthoven-wilson 理论体系。1954 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用 aVR、aVL、aVF 代替 VR、VL、VF。在此之后,国际心电学会将三个单极加压导联、三个双极肢体导联和六个胸导联一起称之为“标准导联”,这 12 导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