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功创业: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成功创业: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新疆绿色农产品协会副会长、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会长……当我正在将这一串闪光的头衔和面前这位31岁的青年人对照的时候,李兰江的一句话更是让我震惊:“其实我最喜欢的头衔还是农民,因为,做农民是我的职业”。   眼前的李兰江,身着一身考究的西装,在记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我很感兴趣,他是怎样一个农民?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他又为何将“农民”说成是一种职业?   眼前的李兰江,身着一身考究的西装,在记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他却说:“其实我最喜欢的头衔还是农民。”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北京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和新华网的网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第一次择业:他选择了四平八稳   “我是农民的儿子,跳出农门是每一个农民家庭的殷切希望。”李兰江的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也正因为如此,考上大学后,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享受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与许多同窗校友一样,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择业。   李兰江来到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为人见识和出众气质,很快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在公司工作的两年之中,他学到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但是,我知道,安逸清闲的工作容易让人趋于平淡,养尊处优的生活会使人失去斗志,温暖的鸟巢永远飞不出翱翔高空的雄鹰。”李兰江的这一组排比句脱口而出,然后,他激动地说,“当时,我已经坐不住了,这样下去只能是浪费激情。”   选择创业:自己要做回农民   1997年,他毅然辞去这份工作。   父母没有理解到李兰江的内心,其实正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家乡走出来的每一天,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那时候,李兰江也看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正在荡涤着西部农业。他已经坚信:那一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   1997年,他只身来到精河,面对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务农之旅: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筹资200万元,投资开发2000亩荒地。   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他坚信:那一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新华网记者刘燕/摄)   初创艰辛:他挺过来了   创业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挫折很容易打倒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身处黄土漫天、蚊虫肆虐、交通不便的荒滩碱地,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心酸。开工之初,李兰江驱车带领乡亲准备到地里大干一场,在路上,连人带车翻进路边3米深的排碱渠,导致2人受伤。李兰江把伤员送往医院,刚把车拖上来,乡亲们打起了退堂鼓,他只有尽力劝说大家继续前进。然而考验仍未结束。   当他们在营地搭起帐篷,带着极度的疲倦刚刚睡下,茫茫荒地骤然刮起狂风,漫天飞扬的碱土让人睁不开眼,帐篷在狂风中摇摆,随时可能倒塌,大家赶紧起来,把3个月的口粮全部搬进来压在帐篷周围,一直折腾到天亮。风停了,大伙也成了土人。   没有最起码的生活用水,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们必须每天徒步几公里到牧民家背水。饿了,啃干馕;渴了,灌凉水。长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李兰江的背部肌肉拉伤,手指很长时间无法伸直。   最终,他都挺过来了。   “是什么支撑着你?”我问他。“每当面对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当初辞职创业的目的。”      历经三年全身心的投入,2000亩荒地终于开垦出来了,尽管收入日渐丰厚,但与李兰江最初辞职投资农业开发的初衷相差甚远。他深知:种地是一门学问,能否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必须算好科技帐。   1998年李兰江率先推出了“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了高产优质棉花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当时,有人认为“这刚开出的荒地,搞科技示范行不行?”为打消农户的顾虑,他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多次对土地的土壤成分进行测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在实际运作时,李兰江与农户签订了长年承包与租用的生产经营合同,资金和技术由他统一提供。还与当地农业银行建立了“银行+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使农户的生产资金得到充分保障。2000亩棉花示范田当年平均亩产250公斤籽棉,收入170多万。在别人看来,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他并不满足,又把眼光瞄向了其它更新的种植技术。   1999年,基地推行了兵团的棉花种植作业模式,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耕作、统一田间管理”,棉花产量有了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