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doc

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

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句话把数学定义为数学是数学是过程。我们都应该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 ??前不久,笔者有幸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二)公开课,教材以参加动物车展会引出新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实现自主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伴随舒缓的音乐,播放课件,欣赏学生在教室里的几张照片) 师: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你们不想给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吗? …… 反思一: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来介绍自己的班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熟悉的生活素材、美妙的音乐、照片的欣赏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复习了前面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而且学生难以忘记全班的人数×8/11=男生的人数,用最简单的生活素材温习了复杂的数量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感悟一: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现行教材的例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对于这些可以适当改编、重组、删减、增补,学生对客观世界把握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就更容易把握。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陈述的方式,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可以适当改变呈现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改编教材的例题,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自主建构意识。 反思二: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对“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理解,这个1/5既是第二天增加的1/5,也是第一天的1/5,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于是,我选择了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本班第一组、第二组的人数,学生对自己班级的座位、人数已经有一定的模型,很容易理解 “第二组比第一组增加了1/5”。学生也很容易想到10×1/5=2,这个2不仅仅是第二组增加的人数,还是从第一组来的,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1/5的来源,由简单到抽象,很容易就理解“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巧妙地组织他们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在跟随教师思路把它反映在平面图中。 感悟二:“做数学”的目的最终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化”的最佳途径。 反思三:生活中的数学和书本中的数学一冲突,学生的思维就开始系统化,开始形成自已的方法。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对“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自学是没有困难的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图、解题方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感悟三:让学生自学是对付琐碎问题的最好方法。有些问题,老师讲授要花长时间,而且经过老师就变味,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这个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学。教材上有些内容是可以让学生自学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道例题就可以了。有的时候,更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建构。 反思:学生能编出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理解了自己所编应用题的分数,本节课的知识完成了迁移。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感悟四: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到生活既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活力的知识。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到生活,有利于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实现自主建构。 反思:课上到这里,学生已经明白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会补上1/6,明白1/6的由来,学生对“第二组比第一组增加了1/5“这句话的理解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了数学模型,经历了一个数学过程,实现了自主建构。本节课所学知识,瞬间在大脑里呈现,学生学会了“数学化”。 感悟五:任何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主建构,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只有在许多事例通过了学生的意识,并经学生分析这些事例发现真理的情况下,知识才可能是深刻的。 3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