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心得;因 缘;目 的;文化缺失的后果:丧失灵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文化是什么?;不战而胜?;儒释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学》简介;【原文】一;学;大学;大人之学;老子《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 (3)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三才者,天地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是什么?;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家的“道”;知“道” 与得“道”;明明德;;虽然这种光明的德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但是假如一旦为物欲所蔽,陷入自我、自我思维、思维意识、意识形态之中,起心动念无非执著、贪念、私欲、欲望,其本有之光明便无法显现,所以需要通过学、修,除去物欲的遮蔽,使本性的光明重新焕发出来,也就是恢复、找回人的本性。这是一个“尽己性”的过程,属于“成己”的功夫,“己立”、“己达”、“自度”、“自觉”。?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佛” 通俗的说就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度,度人,功圆道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想成为一个“与天地参”的大人,在尽己性的基础上,还要尽人性,使人民大众、天下苍生都能够受到感化,恢复、找回自己的本性,焕然一新。体现了胸怀天下、造福苍生的博大胸襟和宏大誓愿。
?
佛家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相当于“明明德”),众生无边誓愿度(相当于“亲民???),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相当于“止于至善”)。
;《大学.释“止于至善”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要想成为一个“与天地参”的大人,在尽己性、尽人性的基础上,还要尽物性(对“尽物性”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争议,朱熹释为“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即能很好地认识并处理好与自然物的关系。)、尽天地之性,使天地万物都能复归于自己的本性,各安其位、各尽其分,全部进入空态场能信息自然永恒有序的大排列程序和轨道中去,和合共融、和谐共存,自然而然地排列、运行、发展、生存、衍化、变化着……。这就是尽己性以尽人性、尽物性、尽天地之性的过程,也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的过程,是使自己成其为“与天地参”的大人的过程。这里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定:本性之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人能知其所当止而止之,止掉一切贪念、欲望和执着,不向外追求了,也就回归了本性,我心不动,本性本定。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思考】:《西游记》中,“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何处?为何悟空能成就“佛” 果,而悟能和悟净只能成就“阿罗汉”果?
;静:心深深地沉静下来,心平如静、心明如镜。我心安定万物自然安定,我心不动万物自然不动,我心平静万物自然平静,我心静万物自然静。故曰:定而后能静。
?
安:心静下来过后,身心彻底地放松、放开,心里一片明净,坦荡无垠,没有任何患得患失,自然安稳泰然、法喜充满。故曰:静而后能安。
定、静、安,三者合起来,相当于佛家所说的“定”。;虑:不是思虑之虑,而是不虑之虑。通过定、静、安,步入“天人合一”境界,在直觉状态下,“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自然心田开朗,一切豁然贯通,正是不虑之虑。故曰:安而后能虑。
?
得:不是有所得之得,而是无所得之得。在“天人合一”境界中,通过不虑之虑,在直觉状态下对道有所体悟、正悟,本有的智慧自然显现,并非在本性之外另有所得,正是无所得之得。故曰:虑而后能得。
不虑之虑、无所得之得,两者合起来,相当于佛家所说的“慧”。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