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刊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尖端教學法,頁201 …
原刊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尖端教學法」,頁201-214,1993。
認知學派在教學方法上的應用(上)
詹志禹
一、????????? 歷史背景
?
???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美國心理學界主要是由行為主義所籠罩;連帶地,其他各國 ( 包括台灣 ) 的心理學界也是由行為主義所籠罩;行為主義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環境的函數」,而且主張心理學家應該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應該研究看不見的心理內在歷程 ( 如表徵、思考、認知等 ) ;當時,挑戰的聲音不是沒有,只是不強;例如,完形 ( gestalt ) 心理學派就賦予思考歷程一個更主動的角色,並一直將研究焦點放在個體的「問題─解決」心理歷程;完形心理學派的一些理論太過模糊,而且所用方法也還不夠明確,卻開啟了認知心理學的先河 ( Mayer,1993 )。
??? 認知心理學可說是崛起於一九五○年代,奠基於六○年代,發揚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形成支配性的局面,目前仍在蓬勃發展中。認知心理學的崛起,主要是受下列幾個領域的發展的影響 ( Gardner, 1987;詹志禹,1992 ):(一) 計算 ( computation ) 理論及連帶的電腦科技;(二) 神經生理學;(三) 模控學 ( cybernetics );(四) 訊息論 ( information theory );(五) 腦傷研究。這幾個領域先後發展於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其觀念互有引發,並被應用於研究人類思考的複雜歷程,所以,認知心理學自始至終都帶有強烈的科技整合色彩。
??? 除了上述五大領域的影響之外,某些歷史事件可能也對認知心理學在美國之崛起有影響,例如,皮亞傑 ( Jean Piaget ) 理論之引進美國。此外,杭士基 ( Noam Chomsky ) 與史金納 ( B. F. Skinner ) 在一九五九年有關語言行為的辯論,也加速曝露了行為學派處理高級認知歷程的困難。
??? 認知心理學承襲了完形心理學派的研究旨趣,但使用更精確的實驗方法以及電腦模擬;在理論上則走解析路線者多,走综合路線者少,所以有很多小型理論把認知歷程劃分得很細,卻很少大型理論把個體當作一個完整的開放系統來模擬;後期,認知心理學逐漸走向建構論 ( constructivism ),逐漸走向整合的方向,本文嚐試從這個方向中整理出五個原則,以供教學做參考。
?
二、????????? 主要原則
?
認知心理學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一個極其多元的領域,而且隨著時間
的發展,其理論、方法及哲學也在修改;本文針對比較後期的觀點,嚐試異中求同,導出以下幾個主要教學原則:(一) 先備知識的關鍵性;(二) 學習是一個主動認知涉入 ( cognitive involvement ) 的歷程;(三) 擅用認知策略知識;(四) 擅用回饋訊息淘汰錯誤;(五) 重視認知歷程,而不只是偏重結果與最後產品。以下將分述這五大原則。
?
(一)先備知識
??? 當我們看到一個「T」 型符號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啟動一個背景知識,或假定一個脈絡系統,以便能夠讀它、解釋它;例如,有人可能把它當成英文字母讀成「梯」,但不懂英文而只懂注 音符號的小學生,可能把它讀成「西」,至於正在馬路上開車的駕駛,則可能把它讀成「前有幹道」。其實,我們對任何東西的認識 ( 賦與意義的一種歷程 ),都假定了一些背景知識,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覺察罷了;背景知識一變換,東西或刺激的意義也就變了。背景知識就是一種先備知識。
??? 基模 ( schema ) 也是一種先備知識。下面這一則短文是基模理論所用的有名例子 ( Bransford Johnson, 1972):
??? 「假 如汽球破了,聲音就無法傳達,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離那一層樓太遠;關窗也會阻礙聲音的到達,因為大部分房子的隔音設備都不錯。由於整個操作倚賴一個穩定的 電流,電線斷裂也會造成問題;當然,那個傢伙可以大聲叫,但人的聲音無傳得那麼遠;此外,如果樂器的弦斷掉,則無法伴唱。顯然,最好的情境就是要縮短距 離,那麼,潛在的問題就會減少;用面對面的接觸方式,就比較不會出什麼差錯了。」
??? 第 一次讀到這則短文的人,一定會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這種感覺就跟有時候讀到一些不熟悉的文章一樣,「每個字我都認識,每個句子我也好像都懂,就是 湊起來時,不知所云」;有些學生在教室裡「鴨子聽雷」,不也是同樣情形嗎?歸根結底,是因為缺少一個基模。如果讀者把圖一仔細研究一次,再回頭讀上面一段 短文,一定會覺得「暢通無阻」。
???
?
?
反 過來說,已經具有某些基模的人,多能「很自然」地說一些東西,自己覺得很簡單、很容易懂,但聽眾卻完全不懂,似懂非懂,或完全誤解;當專家碰上初學者時, 最容易產生這種情形,台上的教師與台下的學生也很容易產生這種情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