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电影语境短片创作教与学
微电影语境短片创作教与学
摘要:基于当下数字网络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格局,综合性大学电影专业创作课程须立足于短片观念重新建构。目前电影课程依据长片性思维构建,缺乏短片性思维的专业课程,通过短片剧本创作,短片“零件”的“影像临摹”,可逐步改变这一格局,与时偕行,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证实这一革新路径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电影 短片性思维 影像临摹
中图分类号: J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3-02
置身当下“微电影的美好时代”,综合性大学电影专业的创作课程,已难一仍旧贯。但,如何与时偕行?
在此,自陈一己之见,供方家教正:电影创作的课程体系,须立足于“短片”的基石上,全方位重新构筑。
电影的历史肇始于短片(短电影),电影的创作训练亦起步于短片,“制作短片的最主要益处就在于可以从中学习、了解创作的过程,掌握创作的技巧”①。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电影创作实习作品为例,可谓清一色的短片陈容,如获得“青铜奖”的《炅炅正传》(2010)、《安然的夏天》(2010)、《启动》(2011)、《影动青春》(2011)、《蒙娜丽莎的微笑》(2012)、《归一》(2012)。②问题在于,学生于“短片思维”往往不甚了了,面对当前“微电影时代”,其“长片思维”的进退失踞愈加分明。广西大学第七届“青铜奖”得主中,兼获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的《破碎的世界》,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作品,片长不足10分钟。而广西大学众多学生作品,片长超出20分钟、30分钟,乃至40分钟,常常稀释掉作品形式的精确、结构的谨严、冲突的张力,反而暴露出影像的松弛乏力、表演的生硬造作等等不足,“赢得”长度,却输掉“深度”、“力度”、“密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所学电影课程,如“中外电影史”、“电影美学”、“电影解读”、“电影写作”等等,惯有思路倾向于围绕长片作品一路展开,“长片思维”有意无意间成为电影作品的“标准思维”:长片当然是正宗,短片不过是“诗之余”;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影像创作实习中,对于“短片”之“短”定位???混,导致实际制作中屡屡追加素材,一路冗长而行。
正基于此,有必要明确“短片”之“短”,严格限定学生影像作品的长度。目前,各个电影节对短片的时长标准不一,奥斯卡、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短片时长标准,分别不超出40分钟、35分钟、30分钟、30分钟。而数字网络微电影,则促进愈来愈短的短片生产。考量本科生的总体创作素质,我倾向于将学生实习短片(真人表演)片长限定在20分钟乃至15分钟内。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学的短片专门课程,明显匮缺。而短片电影史和短片作品读解的相关著作,亦寥寥无几,仅有季巧微所著《短片也风流》、区念中主编《中国短片浪潮》,我们亟需中外短片电影史、短片电影美学、短片电影解读、短片电影写作的扎实著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专业课程。
置身于总体性困境中,引导影视专业学生建立自身的短片影像库,则显得尤为必要。具体做法上,布置学生评述各自印象最深的十部中外短片,促进其更加具体明确地确立短片的标准;布置学生创作一刻钟内的短片剧本,促进其更加切实有效地提升短片的创作。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正是由此进行“短片思维”的训练,学生所评述的中外电影短片,往往正是此前影视课程的空白,如让·吕克-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罗兰·波兰斯基的《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和《情色影院》、黑泽明的《麦田的乌鸦》、伯纳多·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大卫·林奇的《字母表》、拉斯·冯·提尔的《职业》、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蚁蛉》,吴宇森的《人质》、张艺谋的《看电影》、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侯孝贤的《黄金之弦》、贾樟柯的《黑色早餐》、孟京辉的《西瓜》、钮承泽的《哪个夏天的小出走》、罗启锐的《我的飞行家族》、彭浩翔的《暑假作业》等等,评述使学生的短片视野明显扩展。而严格要求的短片剧本创作,亦使其有意识摆脱“长片思维”的创作窠臼。
文本的“短”,相较于“长”,并不意味着“简易”、“贫乏”。在此可参一例: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擅于演讲,朋友问他“一刻钟的演讲需要准备多久”,回答是:“两星期。”“一小时的演讲呢?”“一星期。”“两小时的演讲呢?”“不用准备,现在可以开
讲。”③尽管短片叙述不同于演讲叙述,但由于“短”产生的“精炼”要求却有相通之处。
短片不是长片的一截,也不是长片的缩写,而有其文本特性。某种程度上,短片创作中,对基本功的要求更加严苛,每一个镜头皆须苦心推敲、精雕细琢。就此而言,影视专业学生“车零件”的基本功训练,或曰“影像临摹(具体包括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