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夏”朝得名研究
关于“夏”朝得名研究
在古代中国,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一个朝代的名称。一般来说,国号的命名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使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二是直接采用开国者原有的封号、爵位;三是采用开国者创建新政权之前所统的区域的名称;四是基于宗族原因;五是取吉祥的寓意。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不过,研究夏朝的得名问题有一个很大的难度,就是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发现可靠的夏朝文字资料,那么,探讨作为夏朝国名的“夏”字的来源、本义和读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从“夏”字本义来源探讨“夏”名之误
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夏朝名称的得来是说建立夏朝的大禹曾为“夏后”,因此采用“夏”作为其政权的名称。《辞海》即是如此释“夏”:“即夏后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1]
其实,关于夏朝名称的得来决不是如此简单。长期以来,许多历史学家都进行过关于“夏”朝得名的研究。尤其是何光岳先生的《夏源流史》,对此问题有很详尽的分析。但是,几乎所有的分析都是从夏朝的“夏”字的字型入手的。笔者认为,这是一条歧路。
夏朝的“夏”是怎么来的?本意是什么?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综合各种意见,并参考何光岳先生的《夏源流史》,关于“夏”字的本义来源,学术界至少有十种以上的说法,这里仅举五种。
其一,有人认为古“夏”(篆文)字的标准字型像中国人,“夏”字训读为“大”,“夏”字像舞容,“夏”字像大禹治水……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2]古“夏”字的字型确实像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康殷《古文字形发微》认为古“夏”字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个形体比起甲骨文中其他表现人的各种形态的字来说,“确也一表堂堂”。
由于“夏”本指人,并且是堂堂正正的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尔雅·释诂上》说:“夏,大也。”《方言》卷一说:“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谓之夏。”“夏”有“大”的意思,大概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因为战国以后,封建大一统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便日益相合。禹所开创的“夏朝”自然是大一统王朝的楷模。杨国勇认为,夏族较周边民族人口众大、经济发达、武力强盛、文化先进,所以被周边民族称作“夏族”(即“大族”),其居地也被称作“夏地”(即“大地”)。[3]
南宋文字学家戴侗的《六书故》说:“夏,舞也。臼象舞者手容,夊象舞者足容。”[4]“夏”字整个说来是个人形,字中间分列左右的“臼”是舞者手的姿势,下边的“夊”是舞者足的姿势,也就是舞步。所以,“夏”字纯粹就是一个手舞足蹈的舞者形象。
《说文解字》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的高峰时期,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孔广居的《说文疑疑》对《说文解字》进行了一定的匡正。《说文疑疑》说:“夏,从臼,手有所持也,从夊,足有所也。象农夫之夏日治畦也;夏者,禹有天下之号也。象神禹之八年治水也。”[5]
其二,“夏”从夏水名。
林惠祥先生1936年出版《中国民族史》一书谈及民国时确定中国民族名称时说:“华夏之名称,则原意久已不传,后人推测之辞甚多。夏……,因夏水得名:章太炎云:‘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6]
章太炎撰写的《中华民国解》认为:夏,以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因为夏族居住在夏水,所以成为族名。[7]同书还指出:“华”为国名,“夏”为族名,与“汉”字之名,三义互通。
其三,“夏”字是图腾,象蝉虫,象水虫,象蛙,象母猴、猕猴等灵长类……
“夏”字为爬虫图腾。殷墟《卜辞》中有多个疑似“夏”字的甲骨文字。 叶玉森先生认为象蝉虫,“并象蝉之緌首翼足形,蝉为夏虫,闻其声即知其夏,故先哲假蝉形以表之。”[8]
姜亮夫认为“夏”字象水虫,“夏民族的传说,是以禹为宗神,冀为生息地,禹冀亦即龙蛇龟黾一属的东西,因而也命其族为爬虫子孙,与汉家自命为龙种,作用全同。从他的文字系统上看来,这一定是种水中的怪虫。”[9]
这两说均认为,“夏”字是虫类,是大禹的图腾族徽。
陆思贤先生认为,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上,有圆头、直身,双手作举起姿势,两足作蹲踏跳跃姿态的“蛙纹”主体图案,这实是“夏”字的前身;而后甘肃、青海东部交界处出现大圆头、小身、无足,举起两只小胳膊的“简化蛙纹”,象征水生动物之子,系金文“子”字的前身。[10]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