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书厄原因研究及其特点
我国古代书厄原因研究及其特点
关键词:书厄;古代文献;文献研究;学术思想
摘要: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讨主要蕴含在书厄的分类之中。近代学者将书厄分类进一步系统化,更加强调人为因素对书厄形成的影响。当代学者则将战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风尚、保管和自然等各种因素纳入分析书厄原因形成的视野,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认识逐步趋向一致。归纳古代书厄形成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分析该主题研究的特点,既是对古今学术研究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播机制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02-05
书厄是指中国历史上持续发生的造成大量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现象。我国历史上屡次出现大规模的书厄事件,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在书厄中消逝。随着书厄现象的屡屡发生,古代学者开始了对书厄的系统总结和成因的分析。近代学者在对书厄分类研究上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将分析书厄原因的视野加以拓展。当代学者则从更新、更社会化的角度发掘古代书厄产生的原因,并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分析,以呈现古代书厄原因研究的发展、成就及其特点。
1相关文献统计与分析
笔者以“全文”、“题名”和“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古代文献”、“典籍”、“损毁”、“散佚”和“原因”等近义词组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了搭配检索。检索到论文引述的古代著述4部;近代[LL]著述5篇;当代研究文章45篇,剔除其中内容无关的文章11篇,共有34篇相关文章。按发表年代和年度划分,分布情况如由上表可知,对古书厄原因的研究开始于宋、明时期,研究时间的跨度比较大;到了近代,对古代书厄原因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可以收集到的只有5篇相关著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对古代书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研究热度明显提高,研究成果逐步丰富,发文数量明显提高。
2书厄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及总结
21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研究
对古代书厄原因的研究是伴随着古代学者对书厄现象的系统总结而出现的。隋朝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中首次提出了“五厄之说”的书厄观点。“五厄论”不仅表明我国对古代典籍损毁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映射出了古代书厄现象产生的原因。牛弘对书厄的选择标准是兵燹战乱,即书厄与兵燹战乱是密不可分的。牛弘提出的五厄论奠定了我国书厄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对书厄论到了宋朝,学者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1]他认为,藏书的无序造成了图书文献的散佚。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进一步指出:“书之易亡,亦由校雠之人失职故也”;“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2],指明了图书典籍的校验人员在保管中的失职,是妨碍书籍流传后世的原因。此外,郑樵还提出了“书有名亡实不亡”、“亡书出于后世”、“亡书出于民间”等著名论断。郑樵扩展了古代书厄原因的研究领域,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学者胡应麟则首次将“水厄”列入古代书厄的原因分类中去。他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记录到:“古今书籍人知其厄于火,而不知其厄于水者二焉。”[3]
明朝另一位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提出了新的书厄原因分类:“今世书画有七厄焉,高价厚值,人不能售,多归权贵,真赝错陈,一厄也;豪门籍没,尽入天府,蠹澌尽,永辞人间,二厄也;啖名俗子,好事估客,挥金争贾,无复泾渭,三厄也;射利大驵,贵贱懋迁,才有赢息,即转俗手,四厄也;富贵之家,朱门空锁,榻笥凝尘,脉望果腹,五厄也;膏粱纨绔,目不识丁,水火盗贼,恬然不问,六厄也;拙工装潢,面目损失,奸伪临摹,混淆聚讼,七厄也。至于国破家亡,兵燹变故之厄,又不与焉。”[4]可以看出,谢肇淛的“七厄之说”开始从战乱兵灾这一传统原因之外来分析书厄出现的缘由,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书厄。比如,经济因素,社会风尚因素,保管因素,过于集中因素等等。谢氏又在《文海披沙》的《物聚必散篇》中记述“大凡尤物,聚极必散。毋论货财,即书画器具,裒集甚艰,而其究也。或厄于水火,或遘于兵燹,或败坏于不肖子孙,或攘夺于有力势象”,继而补充了古代书厄原因研究的内容。
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究大多以对书厄现象进行陈述的形式映衬出来,而没有对造成书厄的原因进行直接、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对书厄原因研究的结论也较为单一,兵灾战乱之说占主要地位,对其他书厄原因的研究虽有涉及,但仍缺乏系统性和广泛性。
22近代学者对古代书厄原因的研究
陈登原先生在其《古今典籍聚散考》的“叙引”中如是说:“若以性质相近,比属而论,默推典籍聚散之故;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