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火炮竞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两朝火炮竞赛

明清两朝火炮竞赛   大炮打下大清江山   北京故宫午门的东侧,有一尊两米多长的铜炮斜卧在深红色的炮台上,碗口粗的炮口直指正南方天安门的方向。在午门与端门之间广场的西侧,还有十二、三门明末清初的火炮堆放在地上,最大的一尊重五千斤,是明崇祯年间蓟辽督师洪承畴监造的。明清之战的炮声已经沉寂三百多年了,但作为双方武器竞赛的部分历史见证,这些当年号称“神器”的西洋大炮,依然雄风犹在,引起来往游客的浓厚兴趣。   一六四二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清军用红衣大炮连克塔山、杏山,结束了明清两军主力在辽西走廊北端松锦地区的长期鏖战。此时距清兵入关不过两年光景,明清战事胜负已决,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双方武器竞赛,也可以看出分晓了。曾指导明王朝铸造火器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不无感慨地说:“清军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早已胜过明军,近来火器又与明军相当。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过于西洋大炮,今则清军不但有,而且为数甚多。明军虽说掌握西洋大炮在先,可惜发展迟缓,素无多备。”   显然,无论在冷兵器方面,还是在新式火器方面,年轻的清王朝都是无可争辩的最后胜利者,当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铁骑簇拥着数十门西洋大炮隆隆开进山海关的时候,八旗兵武器装备的精良,不仅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无法与之匹敌,就是南明王朝的军队也难以望其项背。   让我们先回到这场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武器竞赛的起点吧。   明代女真人开始还不知用铁,箭镞用鹿角或熊骨削制而成,也十分锐利。后来,他们用貂皮、人参、东珠、马匹等名贵土特产从汉人和朝鲜人那里换取铁铧、铁锅等农器和用具,加以粉碎熔炼后,制成各种铁兵器。   十六世纪后期,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兴起的时候,从本民族承受的就是这样一份遗产,他的将士们虽有铁制刀剑铠甲,但并不懂得采矿冶铁的技术。而同一时期,明王朝以规摸宏大的金属冶铸业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向前线军队提供刀枪甲胄等传统武器装备,而且为他们配备了鸟铳、佛郎机等新式火器。中原地区冶铁术已有两千???的悠久历史以后,建州女真还没有真正跨入“铁器时代”,——这就是明清武器竞赛的起点,也是摆在努尔哈赤面前的严峻现实。   能够指望从明中央政府输入武器吗?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的幻想。能继续沿用过去的老办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买回铁器再粉碎加工吗?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如果说以前还允许建州女真五十个人买铁锅一囗,那么,此时的铁禁更加严厉。   女真“炒铁”成功   一五九九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建州女真“炒铁”成功。“炒铁”,就是所谓单纯矿石冶炼法,先从矿石中炼得海绵状铣铁,再放入锻铁炉加热后,在铁砧上用铁锤锻成刀枪、箭镞、甲胄。诚然,这是低级、粗糙、落后的冶铁方法,然而谁曾想到,当东北边陲赫图阿拉城(辽东新宾境内)的女真人首次将矿石炼制成铁器的时候,一股新的动力悄悄地产生了,并开始影响到此后中国历史的进程。总而言之,建州女真终于名符其实地跨进了“铁器时代”,在与明王朝的武器竞赛中,努尔哈赤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值得称道的是,在物资极其匮乏,甚至靠剥战场上僵尸衣服以蔽体的开创时期,努尔哈赤热情接待从朝鲜掳掠来的“善手铁匠”,给他们牛马和各项生活用品。“炒铁”成功,有着朝鲜铁匠不可磨灭的功绩;冶铁技术的日臻完善,也凝结着汉人匠役的血汗,更为重要的是,善待工匠、尊重技术,从此定为坚持奉行的国策,因而形成了清开国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光阴如箭,二十年一闪而过。一六一八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对明王朝不宣而战,在这二十年间,明清武器竞赛已发生了不利于明方的变化,在传统兵器方面双方的差距业已消失。包括明朝有识之士在内,各方舆论对女真人武器装备的飞跃发展无不叹服。   为了客观地说明问题,下面只引用明方的一些评述:“刀剑颇精利”;“箭镞三寸许,锋利不可当”:“甲胄轻捷精致,时常磨炼,故临阵照耀,除非强弓,必不能贯穿于百步之外”。再看看明军在萨尔浒之役三路丧师之后的狼狈相吧,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向朝廷报告说:“眼下军士所持之弓都已断背断弦,箭却无翎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而至于有全无一物、空头赤体无片甲遮盖者。”明朝兵器专家徐光启哀叹道;“甲杖器械,行阵马匹,我们也事事不如。”武器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萨尔浒之战的一幕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一六一九(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三月初四日下午,与东路明军协同作战的朝鲜兵一万三千人同八旗兵在富察地方遭遇,据在场的一个朝鲜军官描述;“烟尘中敌骑大至,势如风雨,展开两翼,远远围抱而来。夕阳下但见射矢如雨,铁马进退,瞬息之间,两营全遭覆灭。”朝鲜军中本来有训练有素的火器手,但在迅疾而至的铁骑冲击下也未能发挥威力。战争实践证明,用精良武器装备起来的后金军(当时努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