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门古渡口铁血厮杀
                    江门古渡口铁血厮杀
    小引 
  千古一叹:大江东去。然而,滔滔长江在抵达安徽境内,游走在它的中下游平原时,却变得飘忽不定、左右摇摆,并在和县一带突然改变流向,从自西向东,骤拐向北。江面也因之陡然收窄,挟带的泥沙訇然碰壁,转身之际来不及跟上急流的脚步,只好一层一层滞留下来,在枪柄似的弯道处,身不由己地堆成了一座江心洲,名曰陈桥洲,与江左江右兀立的双峰——西梁山和东粱山,组成了一幅品字形画面,镇流抑波,梳笼着滚滚江水大尺度转身,蹒跚北去。 
  公元725年,李白侠行至此,泛舟江上,但见满目奇崛,不由得诗兴勃发,朗声吟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比李白来得更早的是王羲之。公元347年,书圣应邀考究吴楚长岸古战场,因为爱煞面前的一江碧水,竟然不顾体统,脱去靴袜,躬身洗脚,随后趁兴写下“振衣濯足”四个大字。友人惜此珍墨,即命工匠将其刻上了西梁山的矶头崖。 
  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虽然还能看到转头的大江,却再也见不到可供诗侠惊叹、可任书圣濯足的“碧水”了,满目惟余一片浊黄,莽莽苍苍。 
  苍莽间,可知有多少历史的歌哭,已然沉积江中;有多少岁月的悲壮,正在呜咽流散。2013年早春,为了探访六十四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场铁血厮杀,我们从上海赶往皖东。 
  一 
  同中游的其他江段相比,因为地势所致,和县天门山一带的长江江面显然要窄很多,特别是江心陈桥洲的存在,如同跳板,更是大大降低了跨越两岸的难度和距离,这在当年一无桥梁可倚、二无舰船可恃的物质条件下,想要快速便捷地征服天堑,不失为非常理想的选址,因而沿用为千年古渡。也因此,1949年已趋于全面溃败的蒋介石政权,为保住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将此处列为防范共军南渡的重点区域之_,派出重兵把守,摆出了雌雄在此一决的架势。 
  据1949年3月17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联名签署的《关于渡江作战部署》的电文所载: 
  目前蒋匪仍图以长江天险组织防御,重整军备。其防线组成。系以长江南岸为主地。……其江北岸,以沿江守备部队中之两个军??个师二十一个团兵力,结合土蒋,以两浦、瓜州、仪征、八圩港、裕溪口、刘家渡、土桥、枞阳镇等为固守据点,组成江北岸十七个桥头堡为前沿警戒阵地,保持与我接触,监视我军行动,控制江北内河出口,以堵我军入江及迫近江岸,并保障江面海军安全及京沪交通。 
  针对蒋军在长江北岸的部署,以邓小平为首的渡江战役前总委,将已在安徽至江苏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各部队,分别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东集团,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计划在南京浦口至南通张黄港一带渡江;中集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拟于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集团,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第三野战军将扫除芜湖至南京一带江北岸蒋军桥头堡的任务,交给了三野第九兵团。九兵团即命30军兵分三路行动:由副军长饶守坤率90师进攻西梁山,掩护主力部队渡江;政委李干辉率89师包围、攻击芜湖对岸的二坝、裕溪口据点。以上两部分部队完成迷惑敌人的任务后,作为渡江第二梯队,插入芜湖以东,切断芜湖敌军退路,歼灭敌军。军长谢振华则率88师作为30军渡江第一梯队,突破长江天险,解放并接管芜湖。 
  西粱山海拔88米,虽无长江上游的崇山之高、峻岭之险,但在芜湖至南京段的长江中下游水域,它却是江北唯一的制高点。“据高者,视下而驭也”。从军事打击的角度,无疑占尽便宜。此山南北宽约半华里、东西长约一华里,三面临江,唯有西北角与陆地相连。也就是说,它的陆地防御面,只需专注于一点,并无其他后顾之忧。凭借这样两条优势,说西梁山易守难攻,绝非泛泛之论。只要镇守住此山,便可掐住咽喉,屏蔽津渡,欲渡之师就将连江边都到达不了,还谈何渡江! 
  更要紧的是,西梁山与南京的水路距离只有86公里左右,解放军一旦渡江成功,国民党的煌煌大都便将顷刻陷入危殆之境;再从南京到上海,区区三百余公里区域,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朝不保夕,几无镇守可能,整体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从百万雄师渡江成功,到南京、上海,乃至江南全境解放,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呼喇喇势若摧枯拉朽。渡江,实在是决定全局胜负的一步最重大的战略抉择,而从哪里渡江、如何渡江,则考验着我百万雄师的战术谋略。 
  不能不承认,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甲子,人们对往事渐趋淡漠也J情有可原。但让笔者惊讶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左右,包括笔者本身,除了对江阴、芜湖两地的渡江战役尚有较高的认知度外,基本上从未听说过西梁山下曾经打响过渡江战役第一枪,超过1500名壮烈牺牲在天门山下的解放军英烈,至今仍鲜为上海、乃至江南人民所知晓。 
  对于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