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资料及作品赏析
法国建筑史及建筑大师
【法国】保罗.安德鲁资料及作品赏析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7月10日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Caudéran),著名法国建筑师。因其在世界范围数不清的机场规划而闻名,特别是位于马尼拉、阿布扎比、雅加达、开罗、文莱和巴黎等地的机场。他很善于通过文案推销他的建筑设计,在国际大型项目中多次中标。但他的设计也多次出现问题,尤其坍塌等安全问题和设计中的能耗巨大浪费问题为主。 安德鲁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先后毕业于巴黎国立综合工科学校、道路桥梁学院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这都是法国乃至欧洲首屈一指的专业学院。他30岁时获得国家建筑师文凭,以后一直在巴黎机场公司工作。多年来,安德鲁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 the Grande Arche at La Défense, 作为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的助手)、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中国广州新体育馆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最多的还是飞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等。其中的杰作是巴黎戴高乐机场及上海浦东新机场。他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 他曾经于1967年负责规划建设了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位于Roissy)。2004年5月23日,2E侯机厅天花板坍塌,造成四人死亡。 2E侯机厅落成于2003年,是安德鲁在Roissy完成的第七座候机大厅,一度被誉为他的最大胆的设计之一。特别质询委员会认定坍塌归咎于各种技术原因及设计上缺乏安全考虑。安德鲁则指责坍塌是建筑公司的不合格施工所致。 2004年9月28日,另一个安德鲁设计的候机厅迪拜国际机场第三候机厅于建设中坍塌。 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专家们在对其国际一流的演出设施表示赞赏之时,直指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简简单单的一道外门与开阔恢宏的大厅直接相连,虽然体现了设计者“令人眼前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但中间空气没有任何隔断,形成了一个导风口和引流口,导致屋内设计温度达不到要求。中央大厅里的空调出风口竟然全都面向玻璃幕墙,并不直接吹向大厅。他们得到的解释是,这是为了防止室内外温差使玻璃幕墙冷凝结露,影响建筑的通透和美观。据介绍,由于东方艺术中心内的音乐厅、歌剧院和演奏厅的内部空间全部相通,如果只是一个小演奏厅有演出,艺术中心宁愿不演,因为所有的空调都开起来,连电费都赚不回来。装饰东方艺术中心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如果全部擦洗一遍,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需要4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曾有人把同样是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的投资额折合到6000个座椅上,每个座椅75万元。据测算,国家大剧院每年维护成本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举例说,因为建筑师的一个设计漏洞,一个剧场要演出,四个剧场的空调都要全开。这样算下来,大剧院正常演出情况下,一天的空调费要10万元。
? 【法国】保罗.安德鲁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
安德鲁在中国最受瞩目的建筑,无疑是去年6月正式亮相的国家大剧院。他曾经有8年时间无数次地亲临现场,对建筑的每个细部都了如指掌。不过,对他来说第一次作为普通观众前往国家大剧院的经历依然充满新奇。“那是一场芭蕾舞表演。”安德鲁对当时的情况依然历历在目:他坐在一群普通观众中间,也许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正是这个外国人设计了国家大剧院;他当时左看看、右看看,简直与普通观众没两样,“我感到又高兴,又轻松,8年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如释重负。我当时唯一的念头是,现在终于有机会好好享受它了”。
这座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南的庞然大物似乎从建筑方案公布之初就因为“未来感”的设计特色招来不少的争议。据说,在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招标上,主办方曾提出三个设计原则:一看就是一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显然来自安德鲁的设计:一个漂浮于水面上半玻璃半钛合金覆盖的椭圆形建筑物无一符合主办方的设计要求。
不少人评论说,这个过于现代的建筑站立在被古典风格建筑包围的天安门广场上尤为突兀。更有人不无嘲讽说这个国家大剧院就好像是安德鲁在北京城“煎了个大荷包蛋”。
曾参加过国家大剧院设计第一轮招标的潘玉琨清楚地记得安德鲁首次提交的设计:一幢黑色的巨大型建筑,一个醒目的金顶,晚上内部的灯光从金顶反射出来,流光溢彩。“我当时一眼看中了那个设计。”潘玉琨说,“后来怎么会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椭圆形的结构?这是我一直想要问他的事情。”
在3月9日的读者交流会上,老先生向安德鲁提出了这个问题,安德鲁表示建成的大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