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之切切 马鸣萧萧8
心之切切 马鸣萧萧
——试论杜甫、李贺诗中“马”的意象
内容摘要:在唐代,马是一种精神图腾。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的意象,特别是在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经常腾跃马的影姿。但由于两人的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诗人的美学取向通常会受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因为二人处在盛唐和中唐两个不同的时期,所以他们的美学取向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因此,虽然在特殊的环境下,二者诗作中的马意象寓意又往往取得一定的一致性。
关键词:杜甫;李贺;马;意象;美学取向
引 言
在中国古代,不论是车骑交通、狩猎、攻战,都离不开马。马最早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是《诗经·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雄俊健朗的良马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西楚霸王的“乌骓”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立业的英雄语境。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巨痛,比如曹植的《白马篇》。到了唐代,人们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唐会要》记载,唐初短短几十年时间养马数量从3000匹增加到70多万匹;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1]
在唐代咏马诗中,杜甫和李贺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多,……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2]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抛开作为道具出现的马,我们只看那些有所寄托的马。所查阅到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杜甫咏马诗有12首。”[3]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有些诗歌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得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
一、寓情于物的吟咏主题涵盖着大相径庭的审美取向
(一)寓情于物的吟咏主题
1.意气风发和郁结难抒。杜甫早期诗歌充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显得意气风发;李贺则多一份郁结之气,诗歌多悲慨。“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唐代咏物诗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精神风貌。……盛世的和平繁荣,国势的恢弘富强,使诗人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建树功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热情。” [4]杜甫青少年时期是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人生正处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意气风发之际。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咏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笔下的这匹大宛马,“锋棱瘦骨”,神气清劲;“竹批双耳”,奔驰生风;四蹄轻竦,犹如脚踏飞燕般迅疾。寥寥数字,一匹千里马活脱而出,诗人的渴望和自信自然生发。“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是良马勇猛、刚毅、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的特征描写。诗句洋溢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诗人的壮志和自信显露无遗。“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既表达了强烈的自信,也传达了渴望捐躯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自己绝对值得授予使命的态度。“这一意象在蕴涵了浓郁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成为自我形象的写照,表达了对理想实现的期冀”。[5]杜甫正是如此。这首咏马诗,托物言志,一般认为是作于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之际,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才二十七岁,可以说他的人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大展鸿图的好时期。李贺抱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所长,甚至发出“君王若燕去,谁为执车辕”这般放低姿态的呼声,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仕途坎坷曲折、终不见用。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他出身高贵、少年成名,却终生微卑,对于急于出仕证明自己的李贺自然无法忍受。《马诗二十三首》中,李贺以不见用的骏马喻己,驽马讽世: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正如王琦所说的“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马矣。”[6]
2.人民情结和个人化抒怀。杜甫的咏马诗,明显受到其性格的影响。杜甫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有着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心胸,把个人理想、遭遇和国家时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到他的马诗,从《房兵曹胡马》、《病马》、《高都护骢马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