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VIP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6年高考总复习第一轮 大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客观: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主观: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1、含义: 2、内容及作用: (1)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2)主张施行仁政,德主刑辅,提出三纲五常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1)积极: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补充·罢黜百家之后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它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其它学说只是被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思想: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教育: 表彰六经(教学内容); 设置太学(中央); 设置郡国学(地方教育系统) * * *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开始形成)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三教合流的结果)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批判和继承) 考点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法家思想,儒学重创(“焚书坑儒”) 汉初:黄老之学,儒学不受重视 汉武帝:罢黜百家(正统标志) 科举制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知识巩固 思考: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结果如何?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结果: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生活改善。 概念解析:黄老之学 时间:汉朝初年 背景:略 目的:略 含义:治身(养生);治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萧规曹随) 影响: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强; 国内矛盾增多,诸侯势力坐大,在外匈奴虎视眈眈,战乱将起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 吕思勉《中国史纲》 一、罢黜百家的背景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春秋繁露》《贤良对策》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公羊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孔子正名分政治观),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有利于加强君权 用天意限制君主,体现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