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漫谈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漫谈
南通市实验小学 秦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常常只是表面上的展开,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营造和谐气氛
合作学习如同生命的网络,各个因素是不孤立存在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置身合作学习中,其前提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老师怕浪费时间就主观的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听过一节“平均数”的公开课,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将许多瓶量不同的水变成每瓶一样”时,一位学生很兴奋马上站起来说:“把水全倒掉。”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反而很颜悦色地鼓励说:“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要是水的总量一点也不少,你能想到好的办法吗?跟你的同学说一说。”这一句很巧妙的话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合作学习继续进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组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人数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讨论,人数过少,讨论效果就欠佳。而且还要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学困生的“达标”学习,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而每个小组之间水平大体平衡,也便于公平竞争。
“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有一个好的组长是小组顺利合作的一个必备条件。通常确定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当然,小组内其它同学也要做到细致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还要重新分组,以保持小组的“新鲜度”。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的
学习习惯。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避免学生合作意识的淡泊,在日常生活的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评比“最佳小组”、“成功小组”、“进步小组”等。这种责任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个个参与合作,人人团结协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呢?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方向,而不是空洞、无方向性的。让学生真正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从而体会合作的乐趣。
2.培养学生合作中交流和倾听的习惯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表扬之词,听得批评之言。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交流就必须轮流说。一个学生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即便是错误的意见,也要在别人说完后再发表看法。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往往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动手必动脑,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6÷3=2 7÷3=2……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