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总论课件_1.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出血性疾病总论课件_1

出血性疾病总论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 梁爱斌 一、概述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机理发生障碍引起的,临床上以自发性出血、轻微损伤后出血过多或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发病机理有三方面: 1、微血管壁异常; 2、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 3、凝血功能的障碍。 注意: 1、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正常止血机能障 碍(全身性出血); 2、临床表现:共同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 轻微损伤后出血过多、出血不止; 3、应与局部因素所致血管破裂出血区别:如: 鼻粘膜炎——鼻衄;牙周炎—牙龈出血; 肺结核——咯血;消化道溃疡——呕血; 二、正常的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人体完善的止血功能由血管壁、血小板及凝血系统三方面的因素彼此协同完成。 (一)血管壁: 正常情况下,微血管壁都有完整的组织结构: 内皮细胞层(光滑、带负电荷) 内膜层—— 基底膜(胶原纤维、VWF— R) 皮下结缔组织 ?中 层—— 平滑肌及弹力纤维 ?外膜层—— 结缔组织 内皮细胞层表面光滑、带有负电荷(血小板表面带有负电荷),可防止血小板在其表面粘附、聚集。内皮细胞之间有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起到使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完全覆盖在带正电荷的基底膜上。 血管在正常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1、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破裂处缩小,血流变慢; ? 2、刺激血小板粘附—形成白色附壁血栓; 3、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稳固的红色血栓。 血管在正常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管破损 反射性血管收缩 (短,仅15~30秒) 基底膜暴露 血流变慢、破裂口缩小 内、外源凝血系统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释放 止血 血 栓 5—TH 血管收缩 TXA2 (二)血小板: 在局部形成白色血栓,机械性填塞血管破损处。 1、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呈圆盘状,直径约2—4um,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区: 1)外周区; 2)溶胶 — 凝胶区; 3)细胞器区; ? 1)外周区:(粘附作用) A、 外衣层:含有粘多糖、糖蛋白、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V、XI、XII; ?B、膜层:保持血小板完整性; C、膜下层:保持血小板在静止状态时形态和激活时的伪足形成; 糖蛋白共有5类:GPI—V,其中GP1b、GPIIb与GPIIIa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有关。 2)溶胶—凝胶区: 由许多纤维成分组成,含散在分布的微细丝、微细管、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与血块退缩功能有关;使血小板析出水份,形成结构更加紧密的血栓。 3)细胞器区: 含α颗粒、致密体、线粒体、糖原颗粒、高尔基体; α颗粒:数量多,颗粒内含有多种蛋白质,如血小板第4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纤维连接素; 致密体:含有钙、ADP、ATP|、5—羟色胺、焦磷酸盐、抗血浆素; 2、血小板的凝血作用: 在局部粘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机械性地填塞血管破损处,达到初步止血。 (1)粘附:血小板结合在胶原 纤维上 血小板粘附作用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证明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c、血管壁胶原纤维上的VWF受体; 血管破损处内皮细胞缺损,下面的胶原纤维暴露,胶原纤维上的VWF—R暴露,VWF与其受体结合,GPIb再与VWF结合,使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粘附。 (2)聚集:血处板发生彼此粘 附现象(聚集共有二相) 目前认为胞浆中Ca2+升高,可使GPIIb与GPIIIa结合,形成GPIIb/IIIa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受体的作用,并可通过凝血酶的两个γ链使血小板形成桥式连接: ? r链 r链 GPIIb/IIIa——凝血酶——GPIIb/IIIa 血小板 血小板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