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皮抑素联合GPD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评...
形态学检测方法 1. 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检测: (1)微血管密度,MVD; (2)内皮的增生情况; (3)内皮细胞的细胞学参数和有丝分裂比率。 缺点:不能区分已有的和新生的血管; 评分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难以动态、连续取材。 2. 肿瘤组织诱导血管生成的检测:检测方法繁杂,无法在临床应用。 3. 肿瘤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电镜观察血管铸型。该方法需铸型,对血管的完整性要求甚高,难以用于临床。 影像学检测 核素肿瘤血管生成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灌注成像 对比剂动态增强MRI PET-CT 在肿瘤发生病理解剖结构改变之前,首先发生的是功能性的改变。 CT灌注成像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血管分布和血管通透性情况,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定位、定量评价。 可作为评价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潜在工具。 生物标记物的检测 1. 血管生成调节剂的检测 TGF-β、bFGF、VEGF、 VEGFR等。 缺点:肿瘤组织取材受限,难以动态观测。血清各种因子的检测可以动态观察,但影响其因素较多。 2. 其它 如K-ras、BRAF、p53突变、血小板反应蛋白-2、肿瘤组织间质流体压力、组织氧合、CECs, aCECs、 CEPs,等。 问 题??? 何时能确定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最佳用药剂量和时间? 如何确定最小有效剂量?间断还是连续用药更好?缓释还是速释剂型更好?用药维持时间? 何为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的最佳用药顺序和方案? 根据“饿死肿瘤”的理论,应该在化疗后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巩固疗效。但根据“血管正常化”理论,似应首先抗血管生成、再加以化疗?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何种化疗药物结合为最佳? 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得出结论。 问 题??? 何时能建立准确评价抗血管生成疗效的标准和体系? 由于抗血管生成治疗往往不能使瘤体迅速缩小而使之生长停滞或减慢,传统的评价疗效的方法难以评估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一些新的指标已初露头角。未来的评价标准最可能是结合了诸种标志物和征象的综合体系,且适用于各种靶向治疗药物效果的评估。 NSCLC一线治疗后获得PR、SD患者的维持/序贯治疗? 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二线治疗NSCLC? 二者联用在NSCLC辅助化疗中的价值? 二者联用治疗SCLC? …… ? * Activator:活化剂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Inhibitor: 抑制剂:Angiostatin,血管抑素;Endostatin:内皮抑素;Thrombospondin-1,血小板反应素 *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 密度曲线(time-density-curves, TDC) Inadequate不充足的,不恰当的 * 研究结果 治疗后 BV BF PS TP MTT 单纯组 2.22±1.69 37.50±35.80 14.70±12.71 21.82±2.26 15.11±4.17 联合组 6.26±4.48 12.67±7.84 5.51±3.60 22.22±6.25 17.84±6.09 全组 4.24±3.89 18.90±20.99 13.32±9.10 22.02±4.58 16.48±5.27 组间P值 0.016* 0.046* 0.041* 0.854 0.257 2、治疗后灌注参数平均值及两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 近期客观疗效 类型 n 疗效评价 ORR(%) DCR (%) 联合组 10 PR 4 SD 4 PD2 50%(5/10) 80% (8/10) 单纯组 11 PR3 SD5 PD3 27.3% (3/11) 72.7% (8/11) 安全性观察 不良事件 例数(n) 原因 处理 重度骨髓抑制 并肺部感染 2 与化疗有关 退出 其它 (皮疹、汗出、腹泻) 3 可能与恩度有关 对症 总脱落例数 2 - - 总观察例数(n) 23 - - 典型案例 联合组一 陈××,男,63岁 诊断:左下肺低分化鳞癌并左肺门、纵隔及左侧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转移(T2N3M0,Ⅲb期) 治疗方案:GP+恩度 2009.10.13 2009.11.30 2009.11.30 2010.01.04 2009.10.13 2009.11.30 2疗程后疗效评价为PR,继续予原方案治疗4疗程。 现仍存活,定期复查,生活质量良好。 2010.01.04 2009.11.30 联合组二 梁××,女,52岁。 诊断:左肺低分化腺癌并右肺门、纵隔淋巴结及双肺多发转移(T2N3M1a,IV期) 治疗方案:GP+恩度 2010.8.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