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05%,且该影响作用存在省际地域差异,东、中、西部依次增大,说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74-04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DENG Ruo-bing1,2,XIA Qing-li2,HU Ji-lia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mpact fa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1990 to 2010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f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creases by 1%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will increase by 6.05%. The impact also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 namely, the impact grows in the sequence of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backward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empirical analysis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GDP占比处于下降趋势。2010年农业GDP为36 941亿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91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农田无人耕种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未来无人种田”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Lewis[1]认为农业中存在着边际???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周英[2]也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薛国琴[3]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陈来等[4]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通过加大投资、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还有一些学者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入手,认为除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也十分重要[5,6]。
已有文献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本研究将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等角度,研究农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