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定义在中国发展脉络.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定义在中国发展脉络

“新闻”定义在中国发展脉络   摘 要:“新闻”一词是新闻学的核心术语。通过史料的梳理对该术语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追根溯源,通过比较分析若干定义的优劣,探寻陆定一对“新闻”所下定义得到认可的原因。   关键词:新闻,定义,术语   中图分类号:N04;H083;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56-03   收稿日期:2013-07-04   作者简介:包志会(1963— ),女,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通信方式:msxd2@163com。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之一[1]。如果从 1918年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作为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始,我国新闻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这期间,许多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 “新闻”这个术语的概念做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定义。这些定义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新闻这一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同时也体现出研究者不同的新闻观。笔者认为“新闻”一词是新闻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术语,因此对其概念和起源做梳理,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对“新闻”的使用   “新闻”一词是伴随着报纸而诞生的。根据文献记载,“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朝,但是当时“新闻”和“消息”二词常相互混用,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对雪》中有:“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李咸的《春日喜逢乡人刘松》中有:“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唐朝尉迟枢有著作《南楚新闻》,记载的是当时南楚一带相关的情况和报道[2]。此处“消息”与“新闻”同义,表示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   到了宋朝,朝廷的邸报和民间的小报渐行于世,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苏轼在《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中有:“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赵生在《朝野类要·文书》中有:“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叛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3]   在经历了元朝中断邸报发行制度、明朝恢复邸报制度之后,“新闻”一词在清朝使用逐渐增多,例如蒲松龄的《感愤诗》中有:“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块垒愁。”《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二回中,先后有四处使用“新闻”,分别为①“老先生倚门伫望,敢间街上有甚新闻?”表示询问街上发生了什么引起你注意的事情。② “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知此信,哭得死去活来……”这里的“新闻”一词作为信息解释,这个信息对封氏来说是重要情报。③贾雨村遇到冷子兴,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的贵同宗出了一件小小异事。”这处说明“异事”不一定称作“新闻”。④冷子兴讲述了贾府中宝玉衔玉而生以后,问道:“你道是新闻不是?”通过曹雪芹对“新闻”一词的使用,说明清朝对“新闻”一词的理解至少有三种:一是指新听说来的事情;二是指奇闻轶事;三是指情报。由此可知,在清朝,绝不是新闻机构发布的信息才叫“新闻”[4]。   二中国近代“新闻”词义的演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敲开,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办刊。例如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的月刊《天下新闻》,其创办人为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纪德(Gide),该月刊直接将“新闻”一词作为题目,用来表示每天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奇闻轶事。虽然中国对于新闻学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对于“新闻”一词定义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新闻行业从业者,都先后提出过对“新闻”一词的理解。   1872年4月创刊于上海的《申报》曾提出:“新闻则书今日之事。”   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闻学》[5]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其作者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提出:“新闻者,是最近时间内发生的新发现与人类生存有关联的事实与现象。”   192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著作《新闻学总论》中提出:“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趣、实益之事物现象也。”[1]   1927年出版的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认为:“新闻者,读者所欲知之事物也。”“新闻者,有人类之兴趣,与人类之生活上及幸福上能发生影响之一切事件及观念等相关之原质的事实也。”[1]   李大钊在1922年《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中提出:“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2]   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   1946年胡乔木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提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2]   《大公报》上海版的创刊人徐铸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