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a, GJI; Zhao et al, 2013b, EPSL 中国大陆地区地壳Lg波衰减模型.PPT

2013a, GJI; Zhao et al, 2013b, EPSL 中国大陆地区地壳Lg波衰减模型.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a, GJI; Zhao et al, 2013b, EPSL 中国大陆地区地壳Lg波衰减模型

* 这是Mitchell的结果,是Lg尾波Q值图像。 * 这是周连庆和赵翠萍研究员的结果。她们的成像结果与区域地质块体对应得很好。但是,图像表现的参数是衰减系数。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关于地震波的衰减模型,是用衰减系数来描述,还是用Q值来表示。 * Bao的结果。Bao所在的研究组,是Lg波衰减,Pg波衰减,Pn和Sn衰减研究的先行者。包括著名的Sandvel,James Ni, 陈永顺老师等等。这是陈老师在北大期间完成的流动台站数据采集,Bao进行衰减成像的结果。这是双台数据的结果。同时考虑了地震波衰减的各向异性。但是,因为双台法受数据的限制,不同时间段采集的数据无法建立联系,因此出现图中的空区。 * 这是我们的结果。同时使用双台和单台数据,既保证数据覆盖提高分辨率,又能够有效处理源项与Q值之间的数据均衡。 * 经过前面的简要回顾,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第一,地震波衰减的描述问题;第二,Q值成像使用相对值还是绝对值;第三,地震数据如何整合;第四,计算方法问题;第五,成像结果的解释。 * 关于地震数据,郑秀芬老师会作详细介绍。高质量的地震资料整合,是研究地震波衰减的基础。随着波形资料的日益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假以时日,水到渠成。 * 关于地震波衰减的计算方法,2008年Ford发表论文,总结了5种1D方法。也就是计算路径Q值的方法。然后根据路径Q值,进行区域成像。 * 我们发展了2D的层析成像方法。拓展了数据使和范围,将单台数据、双台数据和双事件数据同时放到反演系统中,联合反演Q值、源项和台基项。在有效地处理三个未知项数据折衷的同时,能够获得高分辨率的Q值图像。 * 2D方法是如何构建的呢?让我们首先看一下走时成像方法。经过Taylor展开,进行速度近似后建立速度残差方程。 * 这是速度成像的流程图。 * 把这种速度成像方法推广到Q值,同样进行Taylor展开,获取残差方程,计算残差后反传播修正Q模型。 * 地震衰减的层析成像与速度层析成像流程一致。其中在Lg波衰减研究中,直接采用直射线,省略了射线追踪过程。 * 关于结果。比较完整的是地壳Lg波的衰减成像模型。 * 这是青藏高原地区地壳Lg波Q值模型。模型显示,强衰减区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尤其在高原北部地区,与Klemperer和Bai的观测结果一致。图中黑色箭头和园圈是Klemperer根据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给出的地壳流模型。蓝色箭头是Bai用大地电磁资料约束的两条通道流。体现了不同资料所得的地壳流的分布花样,有吻合,也有差异。 * Bai的两条通道流与地壳强衰减区并非完全对应。由此可见,区域Q值的变化为认识青藏高原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我们利用统计的方法获得地质块体单元上的Q值,并检测Lg波Q值与地壳厚度的关系。稳定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到青藏高原周边区域,再到青藏高原,构造活动性增强。地壳Q值与地壳厚度关系曲线与之吻合。 使用Pn波定量测量上地幔顶部的衰减系数,有三大难点。第一,衰减系数与几何扩散强烈耦合。地震波能量的变化同时受到衰减系数和几何扩散的影响。第二,由于Pn波沿球面扩散,所以它的几何扩散规律与其他震相不同。其他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是一条直线,但Pn波的规律不同,是曲线。一些研究者把线性扩散用于Pn波,这不符合Pn波的传播规律。第三,对于不同的地区,壳幔结构差别很大,几何扩散也不同。因此,直接使用理论模型,会造成误差积累,无法测量衰减系数。 * * 关于上地幔顶部的衰减。最近我们刚刚发展了一种同时计算几何扩展函数和上地幔顶部衰减的方法,建立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地区的Q值模型。由图可见,上地幔顶部强烈衰减区与火山分布相对应。这意味着这些火山的起源达到上地幔。 * 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地震波衰减模型。需要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因为有很多震相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只有弄清楚震相的传播特征,才能利用这些震相,提取Q值,相互印证。这里列出的每一个震相,都需要更加细致的调查研究。 * 这里给出一个例子。关于上地幔顶部Pn波的传播,在海洋和大陆岩石圈,有着不同的传播特征。那么,这些基本差异的物理机制在哪里? * * 射线追踪 计算理论的振幅(Lg波、P波、S波) 计算残差( ) 求解成像方程 模型修正 收敛条件 最终模型 初始模型输入(S,Q) 地震衰减层析成像流程 6. 地震波衰减模型 Zhao et al., 2010, JGR; 2013a, GJI; Zhao et al., 2013b, EPSL. 青藏高原地区Lg波Q值模型 Klemperer, 2006, GS. Bai et al., 2010, NG.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