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源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思想,研究对象从国内扩大国际。 2.1.1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起源可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前347年) 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 著名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Thoma Aquinas, 1225-1274) 利巴涅斯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产品不同的观点,在17世纪后被扩展为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及偏好不同产生不同优势,到20世纪进一步发展为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 2.1.2 重商主义贸易观点 -系统研究开始 约14世纪末到18世纪,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游戏),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怎样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流入。 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贸易平衡论 杰出代表之一英国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他在1621年写成但在死后二十多年才得以出版的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系统阐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2.1.3 重农学派贸易观点 17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自由经济(贸易)和重视农业,从而形成重农学派。 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 杜尔阁(AR. J. Turgot, 1727--1781)。 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的《谷物论》中,谷物自由输出是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和维持社会安定和公正的唯一方法。 2.2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英国:1732-1790)首次建立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2.2.1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自由交换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 “自然”形成)理论”。 2.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8个,p 52) (1)两个国家、两种可贸易产品。 (2)生产两种产品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不同产品上生产技术不同,存在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 (4)给定要素供给。要素可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产品价格等于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 无运输成本。 (8)两国间贸易平衡。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优势”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绝对劣势”产品。 绝对优势的两种衡量: (1) 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 = Qj / L。高-绝对优势 (2)生产成本(单位产出需要的要素投入) = L / Qj。高-绝对劣势 三、贸易所得 (1)贸易流向: (2)国家贸易价格可能范围:小麦/大米交换比例(大米相对价格)应在0.5与1.25之间。 (3)均衡国际贸易价格(实际交换比例):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设国际市场小麦/大米交换比例为1:1 (4)贸易所得:图示理解如何?国际贸易价格,贸易平衡 四、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利。国际贸易可以“双赢”,而非“零和游戏”。 表2.4:不具有“绝对优势” 2.3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2.3.1 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产品。 《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1817年) 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比较优势概念 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1)基本假设:模型除强调两国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而非绝对差别外,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 (2)衡量比较优势: (i)相对劳动生产率:表2.5。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 [QA/L]/ [QB/L]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ii)相对成本: 表2.6。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aLA/aLB = [L / QA]/ [L / Q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 单位产品B的要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