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阐述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 第三章 道家思想的嬗变和墨家、法家思想的 兴衰第四章 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教育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地域沿革和典章制度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第四节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文化的定义国内外有200余种。广义的文化即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指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成果。“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指“以文教化”,与武力相对应,即“文治武功”。最早出自《易·贲卦》的《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括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等。现代意义的文化来自拉丁文Cultura,并由日文转译到我国。涵义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美术、科技、教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在形态上划分,有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类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族(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化的摇篮)、海岱民族(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江汉民族(苗蛮集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头)。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周,宗教唯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和改造原始宗教,周代以“德” 损益天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爻和(-)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产生了强烈的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封建文化──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带有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全面改造,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隋唐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发展为大宗,唐宋两代的文学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科技在15世纪以前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由于儒家思想受到宗教文化的挑战,适应强化儒学需要而产生的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带有浓厚哲理性和思辩性,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文化结构包括多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的(谓之“形而下”或“器”),观念文化是深层的(谓之“形而上”或“道”),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二者之间,可看作中层结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以专制体制为依托,文化功能被政治功能所淡化;文化专制和思想僵化,导致文化发展缓慢;敬畏君主、蔑视臣民,使得民族素质不高。加上传统文化处于辽阔的国土和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丰富的多元状态和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的人文内涵。总之,传统文化的特征:一是重整体,具有系统性;二是重人伦,具有教化功能;三是重传承,能够保持和发扬。 第四节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从未间断,受西方文明冲击也不泯灭。不但陶冶了历代中国人,而且影响涉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圈。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我们以无比的自豪、自信和自尊。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发思古之幽情,食古不化,复兴儒学,而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进行吸收和改造,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国情教育,可以立足中国化,推动现代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抵制殖民文化。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冲突,又相契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启发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中平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