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药物 基因工程.
临床应用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80%;首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国内也首选治疗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3.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 4.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创面 5.沙眼、角膜炎和结膜炎 磺胺醋酰钠盐溶液呈中性,不具有刺激性,穿透力强,适于眼科感染性疾患。 *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损害 产生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SD或SMZ时,适当增加饮水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定期检查尿液。 2.过敏反应 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药热和皮疹多发于药后5~10d和7~9d。偶见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死。本类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禁用。 * 3.血液系统反应 长期用药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 4.神经系统反应 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萎靡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避免高空作业和驾驶。 5.其他 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反应。可致肝损害甚至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受损者避免使用 * 其它人工合成抗菌素 甲氧苄氨嘧啶与复方新诺明 甲氧苄啶(TMP)是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抗菌谱与磺胺甲噁唑(SMZ)相似,属抑菌药;抗菌活性比SMZ强数十倍。细菌对TMP极易产生抗药,故不单独用药;常与磺胺药或某些抗生素合用,有增效作用。 复方新诺明由SMZ和TMP按5:1比例制成,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合用后通过双重阻断机制,协同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合用时抗菌活性增加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抗菌谱扩大,耐药菌减少。 * 呋喃妥因 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耐药菌株形成缓慢,与其他类别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 主要用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和尿路炎等。尿液pH为5.5时抗菌作用最佳。 常见恶心、呕吐及腹泻;偶见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引起头痛、头晕和嗜睡等;甚至造成周围神经炎 * 呋喃唑酮(痢特灵) 口服不易吸收,主要在肠道发挥作用;抗菌谱与呋喃妥因相似。 主要用于治疗肠炎、痢疾、霍乱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尚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作用机制与抗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有关。 栓剂可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 不良反应同呋喃妥因。 * 甲硝唑 其分子中的硝基在细胞内被还原成氨基,从而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发挥抗厌氧菌作用,对脆弱类杆菌尤为敏感。对滴虫、阿米巴滋养体、破伤风梭菌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女性生殖器、下呼吸道、骨和关节等部位的感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以及四环素耐药艰难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有特殊疗效。亦是治疗阿米巴病、滴虫病和破伤风的首选药物 用药期间和停药1周内,禁用含乙醇饮料,并减少钠盐摄入 * * 抗菌谱 高度敏感: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 中度敏感:流感杆菌、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布氏杆菌、肺炎支原体 敏感:沙门杆菌、痢疾杆菌、嗜血杆菌、分支杆菌、绿脓杆菌、产酶金葡菌 低度敏感:淋球菌、脑膜炎球菌 * 抗菌机制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终止阶段;造成细菌胞膜缺损。为杀菌药。 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包括有: 与细菌体内核糖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选择性地与细菌体内核糖体30S亚基上的靶位蛋白(P10)结合,使A位歪曲,造成mRNA上的“三联密码”在翻译时出现错误,导致异常或无功能蛋白质合成; 阻滞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合成好的肽链不能释放; 抑制核糖体70S亚基的解离,使菌体内核糖体循环利用受阻。 氨基糖苷类还通过吸附作用与菌体胞浆膜结合,使通透性增加,胞质内大量重要物质外漏。 * * 耐药机制: 产生修饰氨基苷类的钝化酶(modifying enzyme),使药物灭活,包括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酸化酶,分别将乙酰基、香案、磷酸基团连接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氨基或羟基上,使药物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失效。这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 膜通透性的改变,如外膜膜孔蛋白结构改变,菌体内药物浓度下降。 靶位的修饰,如核糖体30S亚基靶蛋白上氨基酸被取代,致使对链霉素的亲和力降低。 * 不良反应 耳毒性 1)前庭损害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新霉素 卡那霉素 链霉素 西索米星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2)蜗神经损害 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