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校心理监护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心理监护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学校心理监护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济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金宝 联系电话:0531E-mail:zhjb0531@163.com 主要内容 学校心理监护与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监护机制的构建 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监护 一、中小学心理监护的内涵 (一)内涵界定与理解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依法进行观察发现、调节控制、维护教育(干预)。一方面是指在观察采集学生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基础上,把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及其倾向,以便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与控制;另一方面是指引导学生主动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水平,在教育和辅导中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二)学校心理监护与德育的关系 价值倾向:社会的与个体的 目标:行为的与心理的 内容:外在要求的与内在需要的 方式:自上而下的与自下而上的 方法:他律它助的与自律自助的 评价:外在行为水平评价与内在心理品质测评 (三)中小学心理监护工作的意义 1.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近百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部曲”来看 从新课程改革实验来看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看 2.从社会发展和学校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3.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4.现代医学、精神护理学和社会学意义深远 北师大一项研究: 20所学校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人际 情绪 自控 动机 自我概念 学习自我评价) 2000年中科院心理所对中学生的一项研究 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 生活心理 升学与就业心理 人际关系心理 情意心理 自我意识 1、过度焦虑 2、抑郁倾向 3、强迫症倾向 4、社交恐怖 5、嫉妒心过强 6、活动过度 7、睡眠障碍 8、神经性厌食 9、品行障碍 10、性心理问题 (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之内有疾病或缺损,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WHO)。 1.心理健康的理解 狭义:指人的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完整协调一致。不具有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 广义: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自身所能达到的一种最佳心理效能状态。个体与外界环境,自身内部诸因素保持动态平衡与协调状态。 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性(心理结构完整协调)、适应性、和谐性(心理与行为反应) 2.心理健康标准 中国古代人的标准 经常保持乐观心境; 不为物欲所累; 不妄想妄为; 意志坚强,循理而行; 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 心身宁静; 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 善于适应环境变化; 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 马斯洛(A·Maslow)的心理健康标准(10条) 有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地控制自己和表达情绪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适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且反应适度; 意志健全; 正确地自我认识; 社会适应能力强; 人际关系和谐; 人格完整统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敬业、乐群、自我修养(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自我修养方面) 一般表现为5个方面: 有正常的智力活动,求知欲好奇心强、爱观察、爱幻想、 有抱负、注意力比较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做事; 乐于交往,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 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 能悦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中小学心理监护机制的构建 建立心理诊断体系 建立心理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监护工作保障体系 (一)心理诊断与判别 心理健康的判别 1、凭经验判别 2、临床医学角度标准 3、社会适应角度标准 4、统计学角度标准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神经症等概念的理解 走进心灵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的心理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1、先天与后天关系 2、内因与外因关系 3、教育与发展关系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关系 抓住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诊断的方法 观察法(行为观察、会谈等等) 调查法 测验法(智力、人格、心理健康) 实验法(创设一定情境) 作品分析法(罗夏墨迹、箱庭治疗、作业等等) 个案研究法 会谈评估记录简表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 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二)学校心理干预体系 构建的原则 以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面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相结合 助人互助与自助相结合 学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 整体性 主体性 尊重与理解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