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洑东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优质课展示-----中考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共25张PPT) ..pptVIP

江苏省宜兴市洑东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优质课展示-----中考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共25张PPT)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宜兴市洑东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优质课展示-----中考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共25张PPT)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学 习 目 标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感悟 诗歌的感情。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感受诗歌魅力,培养审美情感。 考考你? 1、按内容主旨来分,诗歌有哪些种类? 2、一般来说,诗歌中会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3、你接触过诗歌鉴赏题的哪些考法? 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态度) 鉴赏要点一:形象 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或抒情的主人公 自然形象: 诗中描写的景、物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①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①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诗中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悠闲的隐者 示例1 示例2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①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中“欲燃”一词素来被人称道,你觉得好在哪里? 示例3 鉴赏要点二:语言 “欲燃”一词既写出花色彩的鲜艳,又写出花开放旺盛的状态,同时又使人联想起满山红花遍地开放的热烈景象,妙趣横生。 鉴赏要点三:表现手法 问题形式: ⑴直接用概念提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 ⑵怎样表现、有何表达效果等 解题步骤 1、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 3、步骤三:这种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①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②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②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示例4: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展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鉴赏要点四:思想内容 1、注意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 2、注意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3、注意诗中出现的某些特定情感载物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问:作者借了什么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示例5 借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不愿出仕的思想 解 题 步 骤 1、初读感知内容 2、再读寻找相关信息(题目、注释等) 3、审题后精读(抓关键词) 4、结合内容,展开想象,推敲手法,揣摩情感。 总结归纳 小 松  ①杜荀鹤 自小②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③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杜荀鹤:作者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③蓬蒿hāo :两种野草。 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 )的艺术手法。 3.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当堂训练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东坡①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