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体网络社区中议程设置.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群体网络社区中议程设置

浅析群体网络社区中议程设置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的特点,即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高自由度、重新赋权这三方面来强调在群体网络社区中议程设置的改变,人肉搜索作为群体社区传播的典例,它利用了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里意见领袖的作用,给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的出现缘何善恶难辨,如何使其变为网络中的正能量,怎样使其充分发挥“技术+文化”的特点来丰富网络传播的形式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肉搜索;群体;网络;议程设置;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前言   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人肉搜索应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通过网民在网站发帖引起观贴者关注,依靠各人的网络、人际关系等获得更过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细化和调查,最终将结果通过网络发给发帖的人的一种网络传播工具。   人肉搜索的出现一方面作为“类民众监督”的形式显示着网民互动战争的浩瀚与壮阔,另一方面也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犯,甚至沦为网络暴民,人肉搜索曾一度被提出禁止使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新技术的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1]。而禁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了人们开始探讨的新问题。   二、理论综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源于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的归属感”的需要。[3]   另外还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译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人肉搜索恰恰是利用了这个理论,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特定的目标。   通过以上两种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人们加入社群的需要“高”,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低”,他们对于“方向感”的需要“高”,那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大众传媒的“高”使用程度。同时,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对于需求度“高”的个体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个人加入某个社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要获取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方向感和认同感,也就是说“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是使得毫不相关的人加入同一个社区的动机,而正是“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这样的兴趣点使得网络社区得以形成。所以说是“兴趣”使得不同空间的人得以聚集在虚拟空间的主要因素。   三、网络中群体传播的特点与人肉搜索的议程设置   网络中的传播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交织的一种传播,但是群体传播却是社区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传播方式。群体传播的特点包括:   (一)公开性和匿名性。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环境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例如,人们可以不必公布其合法的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行为方式虽可以刻意掩饰,但网上的言论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某些信息。[4]在社区中注册了的个人在某个社区中有自己的ID地址,有自己在该社区的特定虚拟名字,而对于在这个社区当中的其他成员来说,虽然他们之间不曾相识,但是处于群体之中的互动又使得他们之间相互有了一种认同感和亲密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我们”的群体意识。在“我们”这个群体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又是公开的。首先,在群体之中成员的昵称被冠以像名字一样的代码,利用这个代号来使得处于群体之中的人们便于交流,在群体之内这些代号便是公开的,群体成员心中的意见领袖就是这些代号之中的某一个,而这个意见领袖只有成员们才知道,社区之外的人却不得而知。其次,在社区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内容也是公开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公开性使得在网络中的一些社区中同样存在着议程设置。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融合”的理论,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个社区是为了获取某种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在一个内容定位很明确的社区,人们很容易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社区里内容交流的公开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变得便捷。   (二)高自由度。正像霍华德·莱茵戈德在他的《虚拟社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