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运用.docVIP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运用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运用   摘 要: 西文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却应用极广。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要做一些变更。结合实际论述“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佐以若干优秀的译例,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三美论”;西文;姓名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3-0064-06   一、引言   伟人也好,凡人也罢,姓名不过区区几个字词,姓名翻译貌似微不足道,但要译得得体出彩,则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在准确翻译全文的同时,恰当地翻译主人公的姓名犹如画龙点睛,可为译文增色,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中的姓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所处的环境即文本语境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员流动也更加普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社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乃至必要。但现实生活中的西方(欧美)国家姓名(以下称“西文姓名”)中译与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有较大的不同。抛开重要政治人物(如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负责人等)的译名不论——这些人物的译名通常采用官方机构的所谓“标准译法”,其他出于工作或生活需要主动使用中文译名的西方人士中大多数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音译(如将Mike译为“迈克”,John译为“约翰”,Maria译为“玛莉亚”或“玛丽娅”等),而是希望自己的译名更加本土化,即有中华文化的韵味。本文尝试使用许渊冲先生谈论文学(诗歌)翻译时提出的“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探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主要包括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等为母语的国家中人名???译的问题。在简要分析西方(欧美)姓名特点之后,运用“三美论”分析西文姓名中译标准的三个视角,然后对包括英、法、德、意和荷兰语等西方(欧美)语言在内的姓名中译文本实例给予评价。   二、西文姓名中译的两个基本特征   西文姓名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其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与中国姓名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有些人只有一个名,有些则有二至三个甚至更多的名。比较常见的组成形式为:   首名+中名+姓   首名通常又称“教名”,即婴孩接受洗礼入教时从教会获得的名字,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Peter Joachim Opitz, 为了方便,常写成Peter J. Opitz或P. J. Opitz。倘若将中文姓名转换为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形式(如张三转换为Zhang San,王小莉转换为Wang Xiaoli)并将其与西文姓名比较,很容易发现无论字母还是音节,中文姓名总体说来明显少于西文姓名。而西文姓名译为中文一般以音译为基础,这就导致译文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顾及源文所有内容,而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西方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的姓名翻译为例,长期以来翻译实践中基本上只使用“姓”的译文而忽略“名”的译文(“名”通常只用于首次介绍该人物时)。比如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马克思”,其德文原文全名为Karl Heinrich Marx,完整音译应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但这一译名只在极少数介绍马克思生平的文章中出现,而且只出现一次。又如法国总统萨科奇的法文原文为Nicolas Sark·zy de Nagy-Bocsa,其中的“尼古拉”和“德纳吉-博乔”几乎不为中国人所知晓。观察现任欧美各国领导人姓名的官方标准译文会发现这一不成文的规定依然适用。   众所周知,翻译中的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省译法”,即根据需要有意识地不译源文中的某些文字和信息。从源文体裁的角度审视,没有任何一种西文体裁的源文像西文姓名一样,译成中文时需要如此“大规模”地使用“省译法”——上述两个关于姓名的译例中,省译部分占源文的比例分别为近70%和近80%。至少在非政治人物西名中译的过程中译者在省译哪些部分、保留哪些部分这一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度。西名中译的这一特性保证了译者在进行翻译的第一步——音译时可以灵活处理,在多种组合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从而也为作为辅助的意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中文姓名相比,西文姓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名本身以及姓的组合通常不具有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时代烙印,因为取名时可供选择的词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事先规定的,公民个人一般没有自行选词的权利,更不可能自己创造专用于自己名字的单词。正因如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