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美纪录片话语表达比较分析
中美纪录片话语表达比较分析
中国纪录片在步履蹒跚走向国际市场的途中,较为强烈的呼声之一便是“国际化的话语表达”。“即使是受到高度评价的作品,也由于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不能被国际上认可。”①那怎样的话语表达方式才算得上是“国际化”?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分析,世界观众在美国电影如此密集的能见度与卷入度中,“顺应模式”悄然发生,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变异,观众欣赏活动影像(包括电影和电视)的“期待视野”便被塑造成了好莱坞模式的,并形成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和美国在纪录片话语表达方面的不同。
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叙事方式。美国有专业的纪录片频道如Discovery Channel、National Geography、History Channel 、PBS NOVA等十多家,在体制上既有商业化的又有公共性的,既有蜚声国际的也有影响力指数相对较低的。从总体上看,这些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无论是专注于给观众带来娱乐还是带来知识,在叙事方式上均会注重戏剧化、故事性和娱乐性,这正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模式的套路。从上世纪中期的《肯尼迪家族》《越战》,及后来的《木乃伊之谜》《火星的过去》,甚至严肃的社会性题材如《黑枪文化》《克伦拜恩的保龄》《细细的蓝线》《华氏911》都能捕捉到这些叙事特征。
美国的“钩子理论”特别强调对观众观看兴趣的刺激和保持,认为“兴奋点”应该散落排列以形成节奏起伏。为了促使影片高潮迭起,还需要不断设置冲突和悬念,在叙事线索上常常采用多条线索交织并进。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是“对现实的创造性解释”,这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界和业界认可的观念。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手法被认为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并不排斥借用虚构类影视片的叙事方式。有时为了形成矛盾冲突,甚至不排除使用摆拍、扮演、动画等方式,这是对纪实美学理念非常巨大的突破。
在美国学者眼里,死守“绝对真实”正是中国纪录片走入世界的障碍。这种创作理念容易导致无意义的跟拍和重复单调的创作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影片的叙事节奏,与当前人们的???活状态和观赏心理不吻合。单纯依靠影片内部情节的发展,忽视设置冲突、悬念的价值,往往会导致平淡如水的单线式的平铺直叙。仅仅依靠 “等、跟、抢、挑”等拍摄方式获取到的冲突、细节等来增强故事性和感染力,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或者“兴奋点”不够。
中国纪录片“画面+解说”的叙述模式始终不曾远行。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丝绸之路》和《话说长江》到新世纪的《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都属于其中的上乘之作,深受好评。当然有些纪录片由于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说理性,或者实现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需要以声音为主导来传达信息,配以画面进行解释、说明或者论证。但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模式常常会被国外的观众理解为“政治的灌输”和“文化的说教”。此外,中国纪录片在背景的铺陈方面缺失、信息不完整、语言本土化等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异域文化的观众来讲,会造成理解上的难度,并无法产生“阅读”兴奋。这或许是由于跨文化传播技巧上的生疏性和意识不够的缘故。让人欣慰的是,叙事理念的革新和技巧的创新正开始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践行和深化。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一开始就把科学娱乐结合起来,着力打造节目的娱乐性,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得这样一档具有较强知识性的节目收视率保持前列。《郑和下西洋》《故宫》《圆明园》等片中也大量运用真实再现,3D动画等手段来增强戏剧性、故事性。
二
中美两国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差异亦体现在视觉语言上,视觉品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部纪录片的品质和观众的喜爱程度。中国纪录片在画面处理上受到传统文化及美学的影响,强调意境和含蕴,如广受关注的北京大学宣传片《光影交响曲》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画面美学哲学。虽然近几年来符合国际制作理念的作品相继出炉,如《复活的军团》《郑和下西洋》《森林之歌》《故宫》等,但总体而言我国纪录片离国际化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拍摄的角度来看,在镜头的运动形态上以固定镜头居多;在景别的处理上以全景、中景、近景居多;在创作理念上受长镜头理论影响较大,排斥蒙太奇效果。毫无疑问,这些因素会使纪录片的节奏放缓。从后期处理上来看,对剪辑作为“三度创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受前苏联“形象化论政”的影响,我国纪录片“寻声贴画”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创作模式。当画面沦为声音的附庸,镜头组接的合理性与否、画面衔接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就变得漫不经心了。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视觉的流畅性,制造有张力的画面冲突、运用画面讲好故事等更是无从谈起。
“摄影机是人的眼睛”“一次剪辑是人的一次眨眼”,看似很简单的理论实则隐藏着深刻的哲理。美国的影视同行把这一点钻研得很透彻。他们在拍摄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