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河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碘缺乏病-河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碘缺乏病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过去,人们对碘缺乏造成影响的认识基本限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Basil Hetzel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简称)的概念包括了缺碘对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全部影响,近20年来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碘缺乏病概念的提出,不仅能揭示疾病的本质,而且有利于采取防治措施。目前一般将碘缺乏病定义为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甲肿、地克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地甲肿是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而地克病是碘缺乏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在缺碘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表现的程度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而且根据缺碘发生在不同时期,其相应的表现也不同。在我国北方碘缺乏病地区曾流传“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的民谣。 胎儿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包括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亚临床克汀病。克汀病是指以智力低下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精神综合征或甲状腺机能低下的一种疾病,是由于胎儿期严重碘缺乏造成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害。临床上可分为神经型和水肿型。在缺碘地区的所谓正常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没有达到克汀病的诊断标准,但实际上在神经系统、甲状腺系统、身体发育等方面落后于正常人,特别是以智力落后为主要表现,这部分称为亚临床克汀病,是由于胎儿期碘缺乏程度较轻或时间较短所形成的结果。但是他们的脑损害同样是不可逆转的,其严重性不可低估。 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简称先甲低)检出率的升高。在碘营养正常的发达国家先甲低检出率一般为1/50001/3500,这部分是属于散发性的。而在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其检出率可高达510%,也就是说增加了200500倍。先甲低检出率增高的原因是碘缺乏所致,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同样导致患儿终生智力残疾。妊娠期补碘可以使过高的先甲低检出率下降到正常。此外,碘缺乏严重地区,还可见到新生儿甲状腺肿。 婴幼儿正处于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和胎儿一样,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的严重碘缺乏若延续到婴儿期继续存在,势必发展成为典型的克汀病患者。如果幼儿碘缺乏程度较轻,症状不典型,则称为亚临床克汀病,特征是智力轻度低下,伴有轻度神经系统损伤,或激素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轻度身体发育障碍等。亚临床克汀病的程度虽不如克汀病严重,但它的发生率却远远大于克汀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这些人难以从事技术性较高的生产活动,不能接受中、高等教育。 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造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孩肿大率普遍高于男孩。补碘以后,经过一定时期甲状腺肿大可以恢复正常。儿童青少年碘缺乏会对生长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造成损害,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达到应该有的水平。 碘缺乏对成人最明显的影响是甲状腺肿。地甲肿在成人中的特点是缺乏典型的临床甲低症状,除了颈部肿大之外一般无明显症状,只有当甲状腺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压迫气管、食道和周围神经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或声音嘶哑等症状,尽管大多数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经过实验室检查常常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偏低,少部分人可能有症状轻微的甲状腺机能低下的表现。这些人多表现表情淡漠,无力、易疲劳,体能下降和生活适应能力差这就可能影响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历史 在碘缺乏病谱带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两种疾病是地甲肿和地克病,这两种疾病作为古老的疾病,在中外历史中均有记载。 最早记载甲状腺肿的书籍为我国神农皇帝(公元)的《神农本草》,他在书中提到海藻是治疗瘿(即甲状腺肿)的良药,现在已知这些海产物中都含大量的碘。我国古籍《山海经》(公元前770220年)中明确提出甲状腺肿的发生与水质不好有关,指出该病是“水土病”。公元239年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馗与避人”。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更明确地提出瘿病与水土有密切的关系。唐代名医孙思邈(公元682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中治瘿的方剂基本都含有海藻、昆布、海蛤等海产物,我们现在知道这些药材中含碘量都是很高的。他还有一个处方是用鹿靥(即鹿的甲状腺)来治地甲肿,这也是符合现代治疗原理的。唐代名医王焘(公元752年)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再次提出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瘿病。 在国外,印度、埃及、希腊的古医学也很早提到地甲肿,埃及的古医学还提到用外科手术治疗地甲肿。1614年瑞士的F.Platter首先用Cretin这个名称阐述了当地山区的一种痴呆、聋哑、侏儒的患者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