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语学术论文实用写作 第九章 学科间交叉研究的结构安排
* * * * * * 跨学科研究是对两个学科的跨界,其中有一个是主体学科,这是作者的学科领地,论文要符合本学科的研究规范,也要尊重和理解本学科读者的知识结构,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研究方法的借鉴,可以称作客体学科。由于对另一个学科有较多的新鲜感,在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时,可能不自觉地被另一个学科的学科逻辑所牵引,文章写得不伦不类,自己本学科的读者不认可,另一个学科的读者又觉得研究的深度不够,到头来两头不讨好。这就是在跨学科研究中取了两种劣势,相反,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扬长避短,两个学科的读者都拓展了学术视野,都有较大的收益。 个案一:阴阳五行语境下人体脏腑功能与功能失用、病机转归的语义表达研究——基于《黄帝内经》多元隐喻系统的综合考察 这个个案是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基于五行学说的中医隐喻话语的语言学分析,作者是语言学研究的研究生,所以语言学是首要学科,《黄帝内经》是研究的对象。(“失用”指功能丧失) 作者的提纲: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与体验哲学 (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来源及演变,阴阳五行观与中医学的结合体现了体验哲学思想) 第二章、理论创新:中医多元隐喻系统观 第三章、基于中医多元隐喻系统观的人体脏腑功能与功能失用的语义表达研究 (用中医多元隐喻系统观解释脏腑结构及功能、功能失用) 第四章、基于中医多元隐喻系统观的人体脏腑病机转归的语义表达研究(案例分析:中医临床实践) 第五章、《黄帝内经》之养生:平衡阴阳五行与脏腑和谐的文本描述 第六章、《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脏腑功能与功能失用、病机转归语义表达的矛盾冲突和自圆其说 第七章、阴阳五行“汇”隐喻 第八章、隐喻思维“惠”中医 第九章、本文的贡献与局限 点评: 1. 这个标题太长,不够简洁; 2. 理论创新是本文的重点,但是创新必定是基于前人成果的理论进步,所以一定要有对前人成果的详细述评,重点是指出它们不适用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学术主张,这才是创新; 3. 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标题不够严肃,作者用了“汇”和“惠”这两个谐音词的比较,如果排列在一块,读者容易理解,但是分开来在正文中,就有点费解; 4.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基本上是医学专业博士论文的结构安排,而不是语言学博士论文的结构安排。 5. 第五章讲养生,第六章讲脏俯功能与脏腑病变,这两章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是互补的,甚至体现了某种深化。但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最好把它们纳入到同一章里面来,因为它们不体现深化或互补; 6. 从语言学学科来看,最好把第三和第四章合并,把第五和第六章合并,留出篇幅来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 基础概念介绍 在这一章里重点交代《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五行学说以及与之相关的阴阳学说是怎么回事,要基于五行学说的“五X”系统,如五季、五方、五味、五畜、五谷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如此等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国内语言学界的研究现状 基于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方法是贯穿《黄帝内经》的论证逻辑。“类”指五行、五脏、季节、方位等子系统,“象”是五行的属性,取类比象体现子系统间的隐喻关系。但是,由于学科跨度较大,语言学界对中医隐喻话语关注太少。检索知网数据库,发现语言学期刊上基本没有研究中医隐喻话语的论文。 2.国内中医学界的研究现状 在中医学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贾春华教授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语言逻辑心理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他的课题组在《中医药学报》、《医学与哲学》、《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作者应该分析这些成果的成败得失,并且从中找到自己可能创新的地方。 3.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少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争鸣,查遍Elsevier SDOL和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只有Bellavite等人(1998)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来解释五行的动态生克过程,该文章没有分析中医理论体系的隐喻基础和中医隐喻思维的本质特征。 4.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各种隐喻理论,如比较模型(Tversky 1977)、互动理论(Black 1939)、范畴理论(Glucksherg Keyser 1990)、结构映射理论(Gentner 1983)和认知隐喻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 Lakoff 1993),都认为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即本体和喻体,隐喻解读的过程是两个概念的结构比较、范畴互动或特征映射。 但是,自古以来对五行学说的批评表明,中医隐喻话语不同于日常隐喻,现有的隐喻理论也难以回应或解释对五行学说的批评。比如,《吕氏春秋》提出了不同的隐喻组配,如春配脾,而不是春配肝,东汉王充说“水胜火,鼠何不逐马?”这些观点质疑了隐喻理论中概念实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