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文化根源.docVIP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文化根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 作者:牛贯杰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09日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暗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意向非常广泛,就本文所论述的内容而言,仅囿于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暴力方式,而有别于清政府内部政敌之间相互倾轧,民众仇洋情结的感情发泄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清末政治暗杀具有双向互动性。不仅革命党人将其作为一种反政府的暴力行为方式,而且清政府也同样利用它作为扑灭绞杀革命势力的有效手段,如暗杀杨衢云事件等。本文所论的范围专指前者。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似乎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其总体的研究更为不够。 一 谈起辛亥革命,人们往往会想到武昌起义及革命党人在此前发动的一系列起义。其实,暗杀作为暴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在辛亥革命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据笔者个人的不完全统计,一共计19次。如表所示: 时间    地点    刺客     被刺对象    有关组织 1900年  广州    史坚如     两广总督德寿 兴中会 1901年  北京 陶成章 慈禧 1904年  北京 杨毓麟、苏鹏等 “谋炸清廷 横滨暗杀团                   宫苑”[1] 1904年  上海 万福华 前广西巡抚王 光复会                   之春 1904年  南京 易本羲 户部侍郎铁良 日知会 1905年  河南 彰德王 户部侍郎铁良 日知会 1905年  北京 吴樾 出洋五大臣 “北方暗杀                          团” 1906年  南京 杨卓林 两江总督端方 同盟会 1906年  广州 刘思复 广东水师提督 “支那暗杀                   李准  团” 1907年  安徽 徐锡麟等 安徽巡抚恩铭 光复会 1908年  安徽 范传甲 协统余大鸿 1909年  南京 喻云纪 端方 同盟会 1910年  北京 汪精卫等 摄政王载沣 同盟会 1910年  北京 庆亲王 1911年  广州 温生才 广州将军孚琪 同盟会 1911年  广州 林冠慈 李准 “支那暗杀                          团” 1911年  广州 陈敬岳 李准 陈炯明组织                          暗杀团 1911年  入川途中 端方 1911年  伊黎 伊黎将军志锐 清末革命党人暗杀活动一览表(1900-1911) 注:[1]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册284页。 如表所示,从时间分布上看,除了1902年和1903年之外,从1900年到1911年的十余年间,每年都有暗杀事件发生。而1904年-1905年,1910年-1911年更是成为发生频率相对频繁的时期。从空间范围上看,北至北京,南到广州,东达上海,西至新疆,遍及全国范围,并集中发生在北京和广州两个中心,分别发生了五起暗杀事件。清末革命党人暗杀风潮的规模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不仅对于推翻清王朝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到民国初年仍然成为影响时局的重要内容,如宋教仁案,陈其美案等。因此深入对于这一时期暗杀风潮的研究,对认识辛亥革命具有历史价值。 二 上文简单地钩陈了清末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这一风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和考察这股暗杀风潮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诱因。 1.游侠之风 游侠通常是在“强弱判而无力者危,贫富县而无赀者殆,贵贱分而无执者困,愚智辩而无知者伤”的情况下,用来“底厉锋锷抑彼优者而申此烝民之屈”(注:运甓:《释侠》,《民报》18号。)。古代的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信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扼困,既已存亡死生矣”(注:《史记·游侠列传》。)。到了近代,游侠精神已成为暗杀文化的宣传品。矢志于暗杀的人多标榜游侠精神,吴樾将名字改为孟侠,秋瑾也自号“鉴湖女侠”。在刺客的传记里也多记叙他们的共同品质是“好任侠”。时人将“五酋考察宪政,砰然一声,而民知有革命”的刺客吴樾、“恩铭巡阅警兵,弹丸洞其腹”的徐锡麟、“不获发难,而身先戮”的史坚如这些人物看做侠士。其实他们呼唤的正是“誓捐一死,以少尽力于我同类,而剪除一仇敌”(注:汤增壁:《崇侠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进行暗杀活动的革命志士。将侠的“我启其途,人步其武,我为其先,人缵其绪”的品质看作是行“荆轲聂政之事”(注:运甓:《释侠》,《民报》18号。),实际上“到了唐代诗人和小说家手中,游侠与刺客已混为一谈,不再界限分明了”(注: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2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种对游侠精神的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