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和“二八法则”在现代汉语语言中构拟.docVIP

“三论”和“二八法则”在现代汉语语言中构拟.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论”和“二八法则”在现代汉语语言中构拟

“三论”和“二八法则”在现代汉语语言中构拟   摘 要:这篇文章以“三论”为思想方法,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作为判断依据,用假设的方法在人脑中构拟一个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过滤器”。同时引入已经在各门学科得到广泛运用的“二八法则”,对汉语语言中的“二八法则”进行假定性的说明和解释。文章的许多概念和分析结果是否准确,是否有心理现实性,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更需要不断找出具体语言现象,对其进一步证实或证伪。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言 二八法则 构拟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各学科发展突飞猛进,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的交叉性学科,这就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三论”的诞生。它是当代描述客观世界、掌握客观世界的新思想、新方法,在许多前沿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用“三论”研究语言有助于抓住语言结构的经纬,而语言和思维又有同构关系,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物质外壳,自身也是思维类型。所以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角度切入,用基本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来考察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信息论)。研究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是不是在人脑中构成一个“语言过滤系统”并且这种语言的选择体系因人而异(系统论)。而在这个系统中,被选择的语言信息和被过滤、筛选的语言信息是否存在某种比例关系?我们也就此引入“二八法则”,假设汉语语言的“二八法则”存在于人脑中,由关键的20%控制次要的80%,恰好符合了“控制论”的观点。这样“三论”在汉语语言中就建立了一个新视角,使汉语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更广阔。但就“三论”和“二八法则”等宽泛的概念,有些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使人信服,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更需要不断找出具体语言现象,对其进一步证实或证伪。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带动对一些相关概念的研究。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首要概念和基础概念。   二、现代汉语语言的系统性   系统论是一门研究各类系统规律的学科。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表现出??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系统与内部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系统论实质就是“内部结构,外部功能”方法的自觉运用。   现代汉语语言结构虽然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由内部要素组成的一个条理清晰的有机整体:词汇是核心,语音是负载体,语法是结构形式,这是三个子系统。语言系统的功能是交流思想,表达思想。其中,汉语的三个子系统也各自组成一个小系统。   表一 现代汉语结构系统   (一)汉语语法的系统性   语法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复杂的外部联系的固有形式,是语言中存在着的各层次的结构式。语法中存在着结构层次,结构的构成成分都有其本身结构所决定的功能。低层结构决定低层功能,低层功能形成高层结构,又决定高一层功能,层层上升,形成完整的结构。[1]例如在语法上,词从内部结构角度可分为单纯词、合成词;从外部功能角度可分为虚词和实词。   (二)汉语词汇的系统性   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数量庞大。词汇是成体系的,词汇系统中某一成员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员的连锁变化,最后导致相关成员关系重新调整(黄景欣)。以往学界在词汇系统性标准上主要认同词汇体系包括形式系统、意义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四个方面的系统,并倾向于以意义为主。[2]如戴昭铭老师的“系统语义观”,认为现代语言学应建立以“认知,语义”为纲的汉语词汇学,并以“义类”划分作为系统的框架。[3]   而在大方向上,词汇系统是与社会系统,思维系统,语音、语义、语法系统的有机关联中,实现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和旧质要素的不断衰变。[4]并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形成有序状态。[5]   那我们的问题是,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物质外壳,自身也是思维类型。既然语言和思维有同构关系(周国光),语言在人脑中是不是也有个系统?这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出,“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2)乔姆斯基的“转化――生成语法”来研究语言深层的普遍规则,人都有先天言语获得装置,装置中包括语言的生成机制及心理的运行机制、词语及语义生成及概念合成机制、对客观世界的映射机制、句法生成机制、创造机制等等,涉及语言在输出前的生成过程。(3)早些年,杨敏提出了“语言心智体系假说”,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心智行为,应该以“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研究这些语言外部表征的深层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建构语言的内部体系,从而发掘语言的一些隐性特征。这些都使语言研究的视野更为广阔。   由于人心理机制的隐性特征,在研究上多采用“构拟方法”、“假说方法”进行推测;许多概念形成的途径也都采取“假设――检验”说,即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