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传承与重构.docVIP

“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传承与重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传承与重构

“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传承与重构   [摘要]二人转与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十分丰富。但二人转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改造和加工,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创新化、情节的片段化、内容的崇古化、人物的理想化。   [关键词]二人转 古代文学 传承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I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3-02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瑰宝,是盛开不败的乡土艺术之花。她植根于广袤的松辽平原,遍布于白山黑水城乡,怒放在当地人民心里,素以淳朴的品格、大众的风采和顽强的意志而充满奋发的活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肯定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由衷迷恋。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二人转文学发展比较缓慢。但近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二人转日渐被各地观众接受与喜爱,逐渐成为超越地域的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二人转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密切,在题材上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传承与重构。   一、题材的创新化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取材多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但二人转剧作家及表演者在撰写或表演二人转时,按照关东人的社会心态和理想追求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编演,无论是爱情戏,还是历史戏、公案戏等都融入了东北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及道德情感。   著名的二人转爱情戏《大西厢》,是据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的,由元杂剧的五本改编成四本连台戏《张生游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家喻户晓的第四本《西厢观画》为“王西厢”所无,是二人转的创新发展。《西厢观画》写的是莺莺思念张生,想与其相会,故写信一封让丫鬟红娘带到西厢。红娘在去西厢的路上先欣赏起画来。后见张生读书,就调皮地吓他,谎称老夫人发现二人私会之事,今来问罪。然后才拿出书信。不久崔张情泄,老夫人兴师问罪,于是张君瑞被逼赴京赶考,金榜得中后状元回乡,迎娶莺莺。这出戏事件完整,故事叙述流畅,而且详略十分得当。题目叫观画,唱段中观画的??容最多,写的最详,文题对应。如红娘观画的唱词:   头一张哎呀   一代圣贤孔夫子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气周瑜诸葛亮   四姐临凡配夫郎   伍子胥打马沙江过   六国不敌秦始皇   七夕牛郎会织女   是八仙过海笑脸扬   九里山前数韩信   十面埋伏楚霸王   红娘观画的唱词,给崔张恋爱插上东北式的自由与纵放的翅膀,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加自由,它比“王贵与李香香”更加纵放,它比同期同类爱情人物,被赋予更具诗思的禀赋。[1]这种在题材上的增添和创新,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情节更富有抒情性,故事也更添诗趣。   二人转《单刀赴会》与元杂剧《单刀会》同属历史戏,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元杂剧《单刀会》出于“取材前代,意归当今”的目的,其着眼点不在于还原历史的本貌,而是在于借题发挥,在于表现元代当时“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2]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关羽的勇猛无畏而表现的。二人转《单刀赴会》传承了歌颂关羽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没有把关羽当做某一个时代的精神领袖,而是将关羽作为一个永久的智勇的历史人物去歌颂。戏词中先刻画了关羽勇武的外形,“头上戴二龙箭箭二龙五凤朝阳盔一顶,斜光斗如斗大九届盤龙的红缨顶梁安,上身穿唐泥凯罗袍袍袍儿,扣腰中系美玉无霞盤龙玉带腰中盤,护心宝镜明如秋月,杀人的宝剑沙鱼鞘安,穿一双虎头战靴银根襯,护背旗四根背后安。”[3]这样的关羽是百姓心中勇武的英雄形象。关于借荆州一事,在关羽“借荆州本是我大哥借,还荆州还得他来还”的简单回答中一概而过。二人转的重点在于要突出关羽使鲁肃军中“八大将官没动弹”的勇。二人转在取材于元杂剧的基础上,继承了关羽义勇的精神,但在题材上不断创新,突破了元杂剧《单刀会》的“矜庄严肃”,用通俗形象的语言突出关羽勇,使观众与演员产生共鸣,对那些曾经的历史英雄产生无穷的仰慕之情。   二、情节的片段化   二人转既属于戏剧文学,又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可将故事情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小说等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诉诸于笔端,流淌于人的心中,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二人转无法表现文学作品的全部,却能将其中的经典部分更深地雕刻在人们心中。这是二人转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出它的创新性。   二人转剧目大部分都不是将名著中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而是截取了故事中最惊心动魄、最感动人心的一个小片段,它们建立在观众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着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如《玉堂春》《独占花魁》《杜十娘》等剧目,基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片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杜十娘》为例,这出戏唱主要是讲杜十娘与李甲坐船回家,而李甲被孙富利诱,把杜十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