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赏析.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浪北京赏析

《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 作业名称:流浪的年代 ——故事《流浪北京》 姓 名: 王志远 学 号:201030760230 班 级:10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学 院:理学院 指导教师:李凡 得分: 流浪的年代 ——《流浪北京》的故事 ***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王志远 欣赏了《流浪北京》—— 一部充满80年代末90年代初气息的的记录片,我的思维跟着走在那个泛黄的记忆,人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他的时代感,都有他的追求与理想。 故事中的五个主人翁:张慈、张大力、高波、张夏平、牟森,这几个青年放弃了自己稳固的职业,来到北京城。在那个时代,那些拥有高学历却放弃一些地方发展机会的青年,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来到陌生的大城市,这些人称为盲流。也正是这些盲流,才改变了中国90年代的面貌,而这些人却永远地消失了,又或是他们都已改变了这时代给他的那种傲气,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唱,成为那个时期的烙印。 张慈后来还是嫁给了一个美国老头,又或许是说她从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梦想着出国,梦想着国外安定、舒适、自由的生活。从这点可以说她只算是半个盲流。她厌倦的是这个交替年代的中国,即使那时的中国正在发展起来。国外的自由环境始终诱惑着这位个旧的小姑娘,于是她终日盼望的终于得到。这始终是对生活的一种不承认,对现实中国社会的逃避吧。看过很多人对她的评价,骂她是叛国者、现实、虚荣…这毕竟是她自己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大胆地把自己想法表现出来。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代表,这种勇气,是当时的一般男性都没有的。她只是一个女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如果她找到自己的幸福,算是对自己理想的一种实现吧。我看到了她矛盾的一面。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梦想而当上颠簸的盲流,一方面却又是向往过上舒适安稳的自由的生活。或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总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改变自己的想法。 相对于张慈,高波对这个社会本身就接纳了许多。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是五位当中最能够笑对生活的了。高波用自己独特的幽默去对待这个社会,从他身上我们至少能够嗅到盲流的气息。他曾很坦然地说道:“没计划当盲流,不知不觉就当上了。”这就是他对本身生活的一种承认吧。理想再大,总得要回归现实,梦想再高,也得有站得住的地方。从高波身上,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小小的阿Q精神,对这个时代的抗拒却又接受。“人多少应该有点‘盲流性’,干嘛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高不上来低不下去的。”也于1990年2月接受法国“观察”图片社邀请,去法国访问,后定居巴黎。?我只能说是被选择的,别的生活方式我受不了。这种状况表面上看,没根,飘着,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没安全感,没依赖感,但是我觉得,我要的就是这个,我最怕就是那种什么都有了的似的,我反正从来都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也用不着闹得所有人都看成一种伟大的事业,去死呀,去生啊,去回归自然哪,没有那么严重吧。”?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