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室生安全绪论 流行病学
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以来,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认识到生物安全领域面临严峻形势。 WHO很早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1983年出版第1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鼓励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基本概念,并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生物危害 广义:指各种有害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和过敏原、基因改构生物体等)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 生物危害的来源 传染病的危害 生物危害的来源 传染病的危害 生物危害的来源 来自外来生物的入侵 当外来物种建立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严重危害环境生物安全,也称“生物污染”。全球因外来物种人侵给各国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超4000亿美元。 生物危害的来源 1998年英国某研究所,普兹泰教授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生物危害的来源 来自生物恐怖事件 生物恐怖:利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袭击武器,造成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生物战剂中危险和毒性最大、传染性最强的生物战剂由鼠疫杆菌、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等制成。 实验室感染 狭义: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研中,对人员造成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当硬件条件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导致致病因子泄漏和逃逸,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1956年前苏联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实验室感染 1961年莫斯科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 1967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 1978年英国伯明翰医学院天花实验室感染 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菌泄漏事件 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 2001年英国波布特莱尔实验室口蹄疫病毒感染 2003年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鼠疫杆菌丢失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实验室布氏杆菌泄露事件 美国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Q热实验室感染 2003年新加坡的sars实验室感染 2003年中国台湾地区的sars实验室感染 2004年中国大陆的sars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感染大多由细菌(43%)引起,其次为病毒(27%)和立克次体(15%)。 布鲁氏菌病、伤寒和Q热是最常见报道的实验室感染病原。 3 900例实验室感染的总病死率4.2%。衣原体导致病死率最高,为7.8%。 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 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的状况 1949年Sulkin和Pike首次系统调查实验室感染,报道222例病毒性感染,但仅有27%感染由已知事故导致。 随后近20年,分析3921例感染者资料,仅18%感染病例与已知事故有关。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高达82%。 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大多数可能是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的。 气溶胶 aerosol 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 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粒径一般0.001~10 μm。微粒为液体的称液体气溶胶。 实验室感染65%以上感染由微生物气溶胶引起 实验室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溶胶 实验室操作:由吸管向外排液,用力过猛会使液滴飞溅 一些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旦进入空调或通风系统,则可形成更广泛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患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产生后,还可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标本来源 检测标本 实验室标本: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 临床标本:临床接收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和病理标本等可能含各种致病因子,如肝炎病毒、HIV等。临床检测面对更多的是未知疾病标本。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标本来源 菌毒种 依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我国将医学微生物按其对人类危害性以及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分为四类。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标本来源 菌毒种 一类:如鼠疫耶尔森菌、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马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如狂犬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型隐球菌等。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标本来源 菌毒种 三类: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柯萨奇病毒等。 四类:菌苗与疫苗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弱毒与减毒的微生物菌种及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 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2.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 离心机 气溶胶、飞溅物和离心管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