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滤光镜臭氧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然滤光镜臭氧层

天然的濾光鏡臭氧層 科學家依照氣溫梯度,來劃分大氣層的垂直結構。最接近地表的是「對流層」,其次為「平流層」、「中氣層」和「熱氣層」。熱氣層是大氣的最外圈,大氣愈向外愈稀薄,並沒有一條明顯的界限。由於大氣是受地球重力吸引而環繞在地球四周,因此離地表越近,空氣密度越高,大約90%的空氣都聚集在離地表30公里的範圍之內;到了離地100公里處,大氣密度已不及海平面的百萬分之一, 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約占99%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氬、二氧化碳、水汽和臭氧(O3)等等。雖然大氣中二氧化碳、水汽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對整個地球氣候的變化卻影響很大。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大部份大氣中的臭氧,不是集中在低氣層,而是集中在地球表面七至十五英哩高空的上氣層-稱之為同溫層或臭氧層。 臭氧(O3)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淡藍色的氣體,平流層中含有臭氧的比例約為90%。距離地表約20-50公里的平流層寬僅30公里,它卻是地球表面生物免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者(O3反射掉約99%的紫外線,)。然而,用來製造冷氣機、電冰箱中冷媒的原料----氟氯碳化物(CFCs),不僅不容易分解,釋放到空氣中後,還會一點一滴的消耗平流層中的臭氧,使得臭氧含量日漸降低,在南極上空還產生了一個大洞。過量的紫外線長驅直入,長期照射下,對人類容易產生皮膚癌、白內障等病變;對整個生態系而言,它還可能造成基因突變、氣候變遷、生態失調的嚴重後果。 臭氧的來源是在臭氧層中,當紫外線把雙原子的氧分子分開成兩單原子,再分別和雙原子的氧分子結合成一個三個氧原子的臭氧。上氣層的臭氧大部份是在陽光最強的地方,也就是在赤道上空形成。然後隨著全球氣流循環,流向南北兩極。臭氧在自然的大氣化學反應裡生成及摧毀,維持在一個動態且穩定的平衡。單從幾個部分來看,平均說來:這少量的臭氧,幾百萬年來對陸地上的生命演化有著支持的作用。 臭氧層對地球上生命維持系統來說卻是相當關鍵的。臭氧是大氣中唯一能濾除陽光裡許多有害波長的氣體,其中最具殺傷力的紫外輻射約90%會被臭氧層吸收,臭氧吸收這些電磁波,並把它轉化成熱和化學能量。臭氧層被比喻成是地球的保護膜、隱形的屏障像擴散的外膜,形成「地球的氣息」-------功能上,好像是我們地球天然的濾光鏡。 全球臭氧普遍減少   科學家大約在10年前,就已實際觀測到臭氣層的「破洞」。從1977~1984年,南極郝利灣(Halley Bay)上空,春季時的大氣臭氧含量大約減少了40%以上。其他研究團體也迅速證實了這項發現,並指出臭氧量急遽減少的這塊區域,其面積甚至大於南極大陸,高度則是介於12~24公里之間的平流層。這就是所謂的「臭氧洞」(ozone hole)。   臭氣洞其實並不是真正有個「洞」,而只是表示臭氧含量反常稀少的區域。雖然科學已經知道CFCs(chloroflurocaaarbons,氟氯碳化物)是造成臭氧洞的主要原因,但是由於南極地區特殊的氣候型態,使科學家相信,南極臭氧洞應是平流層化學反應與大氣環流變化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然而,不僅是南極,北極上空平流層的臭氧,也發現有在冬季減少,形成類似臭氧洞的現象。尤有甚者,根據世界各地地面站和人造衛星的觀測結果,長期以來,全球除熱帶地區之外的大部分區域,平流層臭氧都有稀薄化的傾向。南極和北極地區人煙稀少,臭氧洞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尚不明顯,但如果臭氧減少的範圍擴及全球,則包括東北亞、歐洲和北美洲等人口密集的地球,有害紫外線就會大量增加,對人類的為害亦將相應擴大。 罪魁禍首CFCs   早在西元1896年,科學家就已經發現,燃燒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升高地球表面的溫度;比較之下,人類對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的問題,就顯得非常後知後覺,以至於今天南極臭氣洞一年比一年擴大,而且速度之快,幾乎令科學家們措手不及。   人類直到1970年代初期,才開始警覺有許多人為因素會破壞大氣中的臭氧。當時許多科學家和環保人士擔心,新興的「超音速航空器」(supersonic trnsport, SST)在平流層飛行時,所排出的氮氧化物(NOx)、硫化物和大量的水汔,對高層大氣會造成不利析的物理化學家強斯敨(Harold Johnston)提出警告:超音速航空器將嚴重破壞影響。1971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臭氧層。   但在1972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表聲明,坦承太空梭的「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引擎」(solid rocket booster, SRB)會將「氯」直接排入平流層而威脅臭氧。過去科學家直認為火山爆發是平流層中氯的唯一來源,而且由於噴發量小,所以被視為可以合理忽略。NASA此舉,使科學界從此將注意的焦點,從超音速航空器和NOx,轉移到氯上。   1972年7月,NASA正式公佈太空梭的環境影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