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的案例分析.doc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的案例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的案例分析

PAGE PAGE 26第四部分 案例分析第二章一、斯密的分工理论1、案例介绍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章即是论分工。他首先论述了分工的好处,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的富有均是分工的结果。他举例说,在未开化的渔猎氏族间,一切能够劳动的人几乎都参加劳动,但他们的日子过得那么贫乏以至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者遗弃这些人,听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在文明社会中,许多人根本不劳动,但社会的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使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原因何在?分工也。是分工造就了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亚当·斯密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他认为一个劳动者如果对这种职业没有受过相当的训练,也不知如何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更不可能了。这是指行业的分工。在行业内部也存在着分工。斯密指出如果把做扣针的职业分解开来:抽铁线、拉直、切截、削尖线的一端、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装圆头、涂白色、包装、然后由一些工人分别完成以上一种或几种操作。这样他们人均每日可成针4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那么他们中谁也不可能一日制造20枚扣针。(资料来源: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页)2、案例分析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人的专业化和熟练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产品,为交换提供最一般的物质条件;有了社会分工就出现了生产者生产的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媒介通过让渡自己多余的产品来取得对自己有用的别人的产品,以便互通有无,满足需要。这就为市场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中国经济起飞:认知和感悟1、案例介绍同济大学胡景北教授经过多日努力,和他的朋友计算出了1952年到2005年中国新增资本与新增人口的比值,并绘出了它的坐标图: 图上显示1952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每个中国人拥有的资本几乎没有变化,中国经济竟然延续了几千年来的停滞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彷徨挣扎的中国经济终于像飞机摆脱了地心阻力那样,坚决地离开了地面,起飞了。(资料来源:胡景北个人网页:双周夜话:《中国经济起飞:认知和感悟》, HYPERLINK ) 2、案例分析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停滞状态,它不但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商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打破了封闭自给性,使经济活动的空间更大,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进步;更具有制度性和创新性,也更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改革的过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素效率提高得很快,在经济增长中作用也日益加强,特别是提高了资本有效利用。第三章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案例介绍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 18 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在 1978 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1979 年 10 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 66 吨,相当于全队 1966 年到 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从 1958 年人民公社化以来,在关于农村的文字中,“包产到户”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常被质疑和批判的。即使在小岗村获得丰收的 1979 年,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可喜的是, 1980 年 5 月 31 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 年 1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我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 7 %的土地养活世界上 22 %人口的奇迹。(来源:《共产党员》 2004 年第 10 期)2、案例分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由于符合亿万农民的意愿,极大地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