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不放松立根源在品析中
咬文嚼字不放松立根源在品析中 池店中心小学 周梅霞 “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这三种解释中没有一项是褒义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咬文嚼字”有它新的现实意义,这里所讲的“咬文嚼字”并非逐段逐字的分析讲解,而是指针对文中重点句段进行品词析句。语文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因为语文的美,就潜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引导学生品析、揣摩、感悟,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隐秘的深处,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所以“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朱熹所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知道,我们“嚼”的是什么?怎么“嚼”?才能体现“咬文嚼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下面就这些问题简要阐述我的观点。 一、通过换词,品析词语的精妙性 纵观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有的语句韵藏着一些非常精妙的词,粗略一读,没觉得什么,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出彩之处。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感受作者谴词的用心,从而逐渐学会用词要推敲呢?我通常采用“换词法”,就是把需要体会的词语,换成另外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看看是否合适,看表达效果是否一样。比如《荷塘月色》里有这么一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细细体会,你会发现这一话中的“泄”字十分准确传神,可是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来体会,在这个语境中,“泄”与“洒”“流”等词语词义相近,换成这两个词可以吗?显而易见,是不行的。朱自清把月光比作流水,月光就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泄”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通过换词,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了,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结合背景,品析词语深刻的内涵 词语是文章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王崧舟曾提出细读文本就是要细细读,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咀嚼。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整篇课文。但是词语教学应走出追求浅层词义的窠臼,教师应巧抓重点词,有的可以联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所传递出的深刻内涵。比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那晚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很难得”三个字学生可能会不理解,父亲陪孩子们吃饭不是很平常的事吗?会什么说很难得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自然会说父亲是在忙工作,“父亲在忙什么工作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就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了许地山的父亲,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侵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台湾遭致陷落,并沦为日本殖民地。许南英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抛弃全部家产,携带家眷在福建龙溪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介绍完这段资料,相信孩子们就知道文章不仅是在追忆父亲的教诲,更是在教育着下一代的孩子们,教育着我们,点明了文章的深刻内涵,做人就要做像花生一样拥有高贵品质的人。 三、抓住矛盾点,品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贬、喜恶都溢于言表。新课标也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让他们领悟其真实的情感。比如在《包身工》里有这么一句话:“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引出质疑。在句中“慈祥”“佳肴”转化为贬义词,说明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要外之意,聆听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而“咬文嚼字”是品析语文的基本方法。但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尺度,避免讲的太深或太浅,太深,就会演变成单独词语教学,游离于文本;太浅,就会显得单薄了,没有达到我们上述的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