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童谣温州节日民俗优质载体和解读钥匙.docVIP

温州童谣温州节日民俗优质载体和解读钥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州童谣温州节日民俗优质载体和解读钥匙

温州童谣温州节日民俗优质载体和解读钥匙   【摘 要】民间童谣承载着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底蕴,作为瓯越文化的温州童谣,既是当地生活文化的优质载体,又是解读温州当地乡土文本的钥匙。本文通过对温州当地童谣文化的考察,以温州童谣展现温州节日民俗为切入点,以《十二月令》为例逐一进行解读分析,以此展现温州地方的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并揭示温州童谣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节日;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早在明代,就有学者提出“真诗乃在民间”i,钟敬文先生亦称民谣是“民众的诗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认识、欲求的表白,是他们艺能的表演。” ii童谣是民谣的一种,因在儿童中广泛流传而得称。这些出自于市井之口的民间歌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已然成为反映温州一带社会生活的镜像。童谣和民俗的专家指出: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等,反映了该地区民众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民俗事象和感情色彩,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极好素材。   说起温州的童谣与节日文化的关系,当属《十二月令》最出名。   正月灯,二月鸢(鹞);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毒;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逐一解释。   1、正月灯。温州苍南、平阳一带,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十余人手擎彩龙,龙用白色苎布制成,内可点灯,也称“龙灯”,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从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寝室中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据历史记载,温州的花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宋时,永嘉学者叶适有“抱孙携子看灯来”诗,足见花灯之盛。温州元宵灯会形式丰富多彩,有龙灯出巡、滚龙、迎花灯、还常常伴有抬阁、高跷、骑马巡游、木偶戏等演艺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清孙扩图《竹枝词》云:“温州好,士女太缤纷,净履鲜衣来,个个观灯竞渡,一群群,是处惹香尘。”温州花灯制作精巧,曾被列为贡品,《太平寰宇记》里记载:“永嘉土贡竹丝灯”。   2、二月鸢(鹞)。风筝,在温州方言中称作“鸢”。温州风筝制法,先用细竹或竹片扎成骨架,摹拟各种禽鸟鱼虫形状,糊上棉纸或薄绢,上画图案即成。城区府头门(今广场路人民广场西首)经营纸扎品的店铺,门口挂满各式各样的风筝,从普通的“单鲤鱼”、“双鲤鱼”到贵重的“蝴蝶鹞”、“蜈蚣鹞”,琳琅满目。   3、三月麦秆做吹箫。农历三月,正是农家麦子收成时节。孩子们凭着自己灵巧的小手,将晒在路旁的麦秆芯折成一段,放在嘴里当箫吹,能吹出悠扬的声音来。在温州的郊外,还会举办类似麦秆做吹箫的比赛。现今虽然孩子们不在以此为乐,但依旧能折射出古时孩子的浪漫活泼的天性。   4、四月四,做做戏。农家最闲是四月。所以这个时节,剧团都纷纷下乡演出。在温州,瓯剧和越剧,是比较有名的戏种。另外,昆曲自古以来占有很高的地位。像《杀狗记》这类的剧目,经久不衰。   5、五月五,过重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温州人俗称“重五”。过“重五”,不仅要在门窗上挂上菖蒲,还必吃粽子和鸡蛋。稍大一些的孩子,每人脖子上挂一个用五彩绳编制的蛋袋用来装蛋。可以跟其他人互相撞蛋,比谁的鸡蛋坚硬,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水乡温州,河道众多,民间龙舟竞渡,俗称“划龙船”,“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它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丰收。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各乡各庙宇都有龙船,各插固定颜色的旗帜,每只龙船人数额定为36人。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俗称“斗龙船”。另外,在温州还有一句民谚:“吃了重五粽,旧衣旧裤远远送。”这说明,在端午之后,暖天气才渐渐稳定下来。   6、六月六,晒霉毒。农历五月和六月,被俗称为“恶月”,梅雨不断,并有“五毒”出没,霉菌滋生。六月六这一天,又称“天贶节”。日照时间最长,梅雨期又刚刚过去,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又称此日为“晒霉日”。这天还被看做是洗浴的最好时光。妇女们还取木槿花和叶研汁以濯发去垢,俗叫“洗垢龊”。旧时,各寺庙僧尼集老妇,把收藏经卷翻晒一遍,称“晒经日”。同时,民间还有洗猫狗的习俗,谚云:“六月六,洗狗畜”。据说这天洗浴了的猫狗不会生虱子和随地大小便。   7、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这一天,每户人家都“作巧食以啖”。巧食是一种用糯米磨粉,杂以红白糖或面粉、米粉和猪肉合制的长条甜饼,形似指或舌。是日夜,孩子们把端午系在手上的长命线剪去,用它绕扎巧食,而且把巧食放在屋脊上,让喜鹊来啄,以此纪念鹊桥相会。   8、八月八,月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