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李弥逊词思想内容
试论李弥逊词思想内容 摘要:李弥逊是南渡时期的爱国志士和著名文人。他将自己不同时期的情感借词来表达,以抒发其大宇中倾、忧国忧民的情怀,功业未成而华不再扬的感伤,以及看清时势,拂衣还山,徜徉于自然山水间的隐逸情怀。 关键词:李弥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隐逸情怀 李弥逊(1089~1153),字似之,号筠溪翁、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福建连江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西山。李弥逊为官忧国剀切,直言敢谏,为权臣所忌而致仕归隐。但他并未就此消极避世,而是居闲忧世,怀有??爱国之心。从文学角度而言,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词人。他学问纯正,持论坚正,《四库全书总目》称“盖其人其文,俱卓然足以自立者也”。《四库全书》收其《筠溪集》二十四卷,附《筠溪乐府》一卷,《全宋词》据此收其词82首,补辑6首,共88首。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不同认识。探索李弥逊词的思想内容,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李弥逊及其文学成就都大有脾益,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析。 1 大宇中倾的淑世之念 两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民族矛盾始终是宋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恰如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感慨篇》指出的“人非无良,何至不爱其国?特未经亡国之惨,不知国之可爱耳!”正是如此,长期尖锐而复杂的民族矛盾,孕育出一大批“愤世与救世的志士词人”,李弥逊就是其中之一,严峻的局势使得其词中勃涌出了一股强劲的爱国忧政之感。然而,纵有理想和抱负已无力回天。因此,他常将其社稷之忧与爱国情感寄之于酒,试图将自己从痛苦中返身跳出。酒,一直被当作消愁解闷的工具,文人和酒更是魂魄相依。而据笔者统计,李弥逊词中与酒相关的作品就达51首,除却“酒”之外,还包括“醉”、“酌”、“尊”、“醑”、“觞”、“醪”、“酴?”、“玉液”等与酒相关的词语,频频见诸笔端。以下分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词人借“酒”以吊怀孤愤。南渡时期,当权者不思进取,日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投降派一直把持着朝政,主战派倍受打击,多任闲职,李弥逊也同样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在《蝶恋花?福州横山阁》中写道:“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在这里,词人分明是一个狂士的形象,联系词人倍受权奸排斥,因耿直敢谏而至去国离家,遂成断梗飘蓬的一己忧愤难平之气。应该说,这绝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哀鸣,而是报国愿望无从实现的深沉愤慨。 其次,词人借“酒”以别肠离恨。李弥逊亲身经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忧国之情溢于言表,而战乱之际的别离对词人在心灵上无疑是更痛苦的折磨。如:“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菩萨蛮》)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下,逼近长江,情势异常危急。为避兵灾,词人送别妻子去南方。国家多难之秋,共同的遭遇使词人对杜诗有更深切的共鸣,他将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化入词中,黍离之悲,血泪斑斑,爱国之心,始终不渝。“不堪对酒长亭别”正反映了情势所迫,不得不作生离的痛楚。战乱之际的别离对词人在心灵上无疑是更加痛苦的摧残。 再次,词人借“酒”以超脱无奈。自古以来,文人们都爱借酒消愁。李弥逊也莫能例外。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郁结于心的社稷之忧、人生之苦,又岂能借酒可以排遣尽去?诚如其一词所言:“一醉一回才忘了,醒来还满抱。”(《谒金门?寄远》)无奈以酒消愁,却是春愁醉后才忘,醒来又满怀抱,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2 人生命运的感伤之情 儒者奉行学而优则仕,曾子曰:“士自任以天下为重。”儒家的传统教育使然,李弥逊与封建社会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不能坐视世界的衰落而无动于衷,他们无论在平时或是乱世,都不能忘情于怎样变无道为有道。”[1]然而,“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产生英雄的时代,同时又是英雄们‘有奇才,无用处’的苦闷时代。”[2]热切盼望赵宋王朝的继承者能够“复收旧物,扫清氛浸,作中兴主”(《水龙吟?光武战昆阳》)的李纲抑郁而终,“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的张元干晚年被削籍除名。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而李弥逊置身其中,亦难脱影响。在其词中,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借“酒”以吊怀孤愤外,还有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寄“春”以抱华不再扬之憾。李弥逊词尤其喜欢使用“春”意象,据仇玲玲《李弥逊词研究》一文统计,88首词中涉及“春”的总计达68处之多。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相当促迫的情绪,此即:对于时光流逝的浓重伤感。惜青春易逝,怜人人难留,美丽而匆匆的春事,引起词人无限的柔情与憾恨。 第二,寄“月”以孤感逸情。由于命定的敏感,时运的蹉跎,词人对孤独的体验更加冰凉如水。无可奈何之际,只能将内心的孤独时常寄托于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在词中,他赋月以情。因而,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