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课件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选修12014高考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问题生成] (1)图1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1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3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探究思路] 本题通过图文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内容的理解。第(1)问,从材料中“为求官而来”“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等关键词可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这样便不难推断“已成定局的悲剧”应指引发“公车上书”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据所学知识回答“公车上书”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从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等角度来说明戊戌变法的性质;第二小问可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休止符”的内涵是指“没有结束,后来还有新的发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仍将会继续下去。 [尝试解答]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理由: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 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一、阅读与思考 提示: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实际上,“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制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身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二、解析与探究 提示:(1)差异:①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②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③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2)联系: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②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自我测评 1.提示:(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提示:(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主要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回答“颁布新法”和“改革旧制”的内容。 3.提示: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1)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点此进入 高频考点·巧解密 第四单元 第 15 课 新知预习·巧设计 名师课堂·一点通 课后习题解答 创新演练·大冲关 知 识 点 知 识 要 素 识记 理解 运用 变法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 √ 变法过程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 变法结果 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和教训 √ √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 激发了人们民族意识。 (1)《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 ”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