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科举制下“选文”与文社之争.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末科举制下“选文”与文社之争

明末科举制下“选文”与文社之争   [摘 要]明代末年,学人士子为了谋取科举功名,精研八股文章,“选文”市场由此形成。在“选文”的过程中,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差生了激烈的学术辩论,江西学者艾南英和吴中张采、张溥,以及和松江陈子龙之间的冲突尤为突出。双方由书面的辩难往复,发展到会场上的拳脚相加。不同学派分化组合,促成了不同学术阵营“文社”的建立,为复社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科举;制艺;选文;文社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00 ― 03   自科举制度在隋唐形成以后,中国文人士子的全部精力逐步被吸引到政府组织的考试科目上来。进入明洪武朝,规定以朱子义理之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科举考试正式发展成为以八股取士为标志的人才考录机制。为此,读书人为了切磋应试效果,提高“制艺”水平(写八股文的水平),同时也因性情、趣味的好尚,开始因地域之便,结成互相交流应试学问的团体“文社”。当时的情形是 “有社必选文”。结社的目的是为了“文字之选”,简称为“选文”。   “选文”是晚明时期读书人非常关心的事。这里的所谓“文”就是科举必考的八股文,而“选文”就是从历年科举考试的八股试卷中,或者从面向社会征集的优秀八股文中,挑选出有指导意义的八股文,将它们编辑成册,刻印流通,为士子们“制艺”――应试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与参考。“选文”因此又被称为“时文”。 对一个普通读书人而言,如果看到了质量上乘的“选文”本子,说不定就能受到启发,从而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制艺”水平,对自己将来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实现“学而优则仕”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那些从事“选文”的人,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可谓影响巨大。   在明末,根据科举考试的级别不同,“时文”具体也就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从考秀才的“县(院)考”试卷中选取的文章叫“程墨”,从考举人的“乡试”试卷中选取的叫“行卷”,从考进士的“会试”所写文章选取的叫“房书”,从诸生(秀才)所写文章选取的叫“社稿”。正如当时人所说,“今甲以科目取人,而制艺始重。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师取友,互相砥励,多者数十人,少者数人,谓之‘文社’,即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遗则也。好修之士,以是为学问之地;驰警之徒,亦以是为功名之门,所从来久矣。”〔1〕   “结社”和“选文”的风气在明末达到高潮。“结社”掺杂了部分政治原因,但“选文”的初衷都是为了提高科举考试的成绩。当时很多功成名就的地方文化名流和知名学者都参与到 “选文”活动。文人团体由小到大,出版发行市场也受其刺激。由于各团体、各参编人员的学术观点、风格偏好不尽相同,本来纯粹的编纂和学术活动,借助于“结社”这种形式,演变成为团体之间的公开冲突,在当时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比如,明末的“选文”之争,对各地不同的文社最终联合为著名的复社,起到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使复社因此成为继东林书院之后最有影响的社团组织。   一、“豫章”与“金沙”、“应社”之争   “时文”的编者群体,虽然不乏受经济利益驱动,以谋取钱财为目的的出版商,最多的则是热衷于功名的士子。理论上讲,既然能够参与“选文”,必定是写应试文章、八股文的行家里手,或者是科举考场上的“成功人士”,否则就难有信服力,缺失权威感。实则不然,有的编者虽然眼光独到,“选文”能力很强,但本人却并非科举场上的得意者。比如,艾南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自号天佣子,江西临川东乡人,成名之后被人尊称为“东乡”,据《明史》记载,他年仅七岁就写了《竹林七贤论》,一度脍炙人口。可以说年纪尚少,就颇有文名。艾南英十八岁进入县学学习,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尽管他竭力揣摩考官的学术与文风偏好,科举考试却一直不顺。他曾先后参加过七次乡试,却毫无例外地名落孙山。 对此他曾经感叹说:“予七试七挫,改弦为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考房中的主考官――本文作者注)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近则虽以《公》、《?》、《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而房司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庸腐、稚拙鄙陋,犹得与郡县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艺自鹤滩、守溪,下至弘、正、嘉、隆大家,无所不究;书自六籍、子史,濂、洛、关、闽百家众说,阴阳、兵、律、山经、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每一念此,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之故,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才。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2〕 尽管艾南英精研各种学派与文体,却始终不能得到考官的认可,直到他四十岁时,才“举于乡”。不幸的是,因为他当时的座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