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网人民时评在新闻评论中说理探究
人民网《人民时评》在新闻评论中说理探究 摘 要 “人民时评” 是人民网创办的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事评论。本文以“人民时评”为对象,探究其独特的说理艺术、诉求风格。因为新闻评论的写作是一种说理艺术的彰显,这种说理艺术包括思想内容的正确,说理方式和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讲究辞章,更要写的有文采。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时评的文章进行分析。通过此次研究,希望可以对网络时评写作理论有所丰富和补充。 关键词 人民网;人民时评;说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14-02 1 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概说 自上20世纪末以来,时评文体开始兴起,对时评的研究也相继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以报纸、电视、网络为依托的时评栏目纷纷露出水面。人民网于2001年3月22日充分发挥报社人才济济的优势,在已有的观点频道内容基础上坚持发展创新,及时推出“人民时评”栏目,实现了报网互动。“人民时评”成为公认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时事评论,被人们亲切誉为‘网上第一评’”。 2005年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入选“2005年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2006年“人民时评”文章――《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2008年“人民时评”文章――《华南虎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契机?》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二等奖。2011年“人民时评”文章――《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 2 “人民时评”说理特点 在新时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报道。“人民时评”凭借其独特的说理艺术,发表众多的经典评论,引导舆论,构建和谐,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探究其说理的特点。 2.1从普通人的角度切入,循循善诱 新闻评论主要是在向读者明道理,道理不仅要讲的正确、深刻,更要讲的清楚,讲的通俗使读者从中受益、寻求启发。 “人民时评”总能够从普通人的角度切入问题,引出论点,阐发议论,最后升华主题,循循善诱,让读者从中深受教益。“这里以2010年11月15日“人民时评” 《农民工版,凭什么打动人?》为例,这篇评论从普通人农民工兄弟,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光着手,讲述在那个寒流侵袭的冬日,农民工兄弟用苍凉的歌声,给我们带来别样“春天”的故事。两位兄弟在出租屋光着膀子演绎《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爆红网络。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万。 文中以“这样追梦,傻不傻”,“这样执著,值不值”,“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三个疑问句开头,以平白的语言,叙议结合的说理方式,道出了“旭日阳刚”兄弟成功的真正原因。指出尽管有人逃离“北上广”,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在充满诱惑的城市中,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中,“顽强地活着”。因为他们有梦想。 作者从“旭日阳刚”这对农民工兄弟的故事说起,道出自己对中国无数与“旭日阳刚”同命运的人的希望。真正做到了对普通人的关怀,对整个社会的关怀,这就是其由近及远,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的真实体现。 2.2以深刻的道理警人,引发共鸣 “人民时评”不仅能够在说理上说服读者,更能够在感情上打动读者,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人民时评”的评论文章恰恰能做到情为理服务,理为情动人的理想境界。在情理结合的时评文章中,以深刻而警人的道理,丰富而亲切的感情引领读者的思想,从而引发共鸣,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2年11月22日 “人民时评”《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一文以这样一则新闻开始,“2012年11月16日贵州省毕节市在一处垃圾箱内发现5名10岁左右男孩的尸体,初步查明,这些流浪孩子因为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中毒身亡”。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讲解近日来连连发生的与孩子有关的负面新闻,农村孩子的大量失踪,浙江铁岭虐童案,身穿性感比基尼的S型儿童车模等等。这些可爱的孩子在社会黑暗势力的魔爪下,失去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就在读者深深陷入这种对儿童的疼惜之情而愤怒的时刻,作者又引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社会的未来,必须由城乡孩子的人生幸福共同来奠定。亏欠了孩子就是亏欠了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这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作者随即道出:孩子就是未来。这时文中再次发问“谁来撑起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谁来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相信这些也是每一个读者最想问的。作者最后指出:“这既是对全社会的拷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应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自觉与行动。”“人民时评”正是以这样情理交融的评论文章,达到说理的目的,引发共鸣,实现媒体教育与监督的功能。 2.3严肃庄重、爱憎分明的诉求风格 “一篇时评的用意很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