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先关 事伴功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忧先关 事伴功倍

忧先关注 事伴功倍   在忧郁症患者的世界里,“陪伴”二字,看似简单,其实难求。所以,当别人选择了放手,他们也选择了放弃。近来接二连三因忧郁症所引发的自杀新闻,让“忧郁症”三个字再度充斥各大报章版面。亲朋好友悲痛之余,或许也该重新思考:“当初,我能做什么?”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典型案例   母亲:布金平   儿子:陈奇辉   儿子陈奇辉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从此成为精神分裂症合并忧郁症患者;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成为忧郁症一族,连自己也因长期背负过多压力而患上忧郁症(庆幸及早诊断,病情很快就借药物得到控制)。   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布金平经历过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从被生病的儿子不断埋怨、责怪她:“为什么你无法让我康复?都是你的错。”和无数次争吵哭闹,到后来母子携手同行的温馨画面;从儿子抗拒吃药,把数百元的药扔进马桶到每天定时乖乖吃药,一切,均得来不易。   陪伴一对忧郁症儿女,布金平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一段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的时期。人都有情绪,当孩子一直埋怨或不断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身为家属的布金平往往首当其冲,因此难免陷入和孩子争辩或吵架的局面。“后来,当我明白了忧郁症患者的习性和性格,也学习到一些正确沟通的技巧,不断提醒自己要改变沟通的方式,才逐渐减少了摩擦,对孩子的病情也更有帮助。”   多一点关心,多一些宽容,就能扭转忧郁症患者的结局。关于这点,陈奇辉也深表认同,他说母亲的改变确实让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更衷心感恩母亲的永不放弃。总结过去陪伴的经验,布金平说对待忧郁症患者,必须具备三颗“心”,那就是:耐心+关心+爱心。   除了三颗“心”,还有一个重要关键,那就是信念。   “无论孩子的情况是好是坏,我一直都相信,他们一定会好的。不管需要用多久的时间,我一定要把他们治疗好。偶尔难免会疲累,每当那些时刻到来,我会让自己透透气,适时地放松自己、放下那些情绪,但是,我从来没有,也绝对不会放弃。”68岁的布金平,用最实际的方法,陪伴孩子走出忧郁。   陪伴忧郁症患者的家属或朋友,适当的时候,可以放松、可以放下,但绝对不能放弃!   忧郁症,看似悄无声息,其实有迹可循。例如:突然间改变原本的生活习惯、不愿意参与朋友的活动、原本一家人开开心心约好去吃饭,却临时变卦心情、行为异于常人等等。   在陪伴忧郁症患者中,是需要倾听的,而不是建议,以正向情绪陪伴忧郁症朋友走出难关。很多时候,身为局外人的我们,无法体会患者的经验,又苦于患者不停的抗辩,于是,我们可能否定他、禁止他继续说话,甚至于不断命令他做某些事。   如果发现家人或朋友出现失眠,行为上对原本事物失去兴趣,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存在价值等等忧郁症症状,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带他们去做运动,陪伴他们吃早餐或静静聆听,不要给予过多的压力。另外,也要鼓励他们表达他们的需要或心声,借此了解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协助。   应对忧郁患者方法   1.直接的询问,帮助他把心中的郁结倾吐出来,并引发他去求助。假如他的自杀计划被识破了,执行的机会或许会因此而降低。   2.避而不谈对患者没有帮助,如果一个人想去自杀,无论你是否开口谈论,他也会常常想到。   3.当你发现对方自杀意念很强时,必须马上找医生或专业辅导员协助。若对方现阶段自杀机会不高,你可以先和他立下一个“不自杀协定”,那就是,如果他兴起自杀的念头,他要马上告诉辅导员或关心他的人。很多时候,自杀只是一个一闪而过或转瞬即逝的念头,“不自杀协定”可以挽回许多宝贵的生命。   4.应该陪同患者寻求专业协助,严重时更应该主动要求对方求诊和寻求药物治疗。不要仅仅提供电话辅导热线给患者,因为,研究指出,自杀者往往缺乏动机透过电话热线求助。   万一有人只是假借忧郁症之名,用自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呢?关于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无论真假,都把他当成是认真的,宁可救错100个人,也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阻止别人自杀的机会。   忧郁症往往会导致一个人出现寻死的念头,“想”去死很容易,但让自己活下来需要更大的勇气。如何扭转忧郁症患者那一瞬间的“死亡念头”?身边的人的确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于对忧郁症的不了解,很多人常常认为,嘴巴上一直讲要死的人,通常都不会死,不过只是用来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方式而已。但事实上,“自杀”其实是忧郁症患者求救的讯号。   最佳应对方法   先聆听他为什么想死或要死,看看他是否已经有具体的寻死方法,有没有交代一些计划或留下遗言。如果有,就要特别小心,不要乱说话,尤其不要因为一时气愤或厌烦而叫他去死。你可以选择沉默,但不该说出口的话,绝对不要多说。   根据资料显示,80%自杀者行事前曾经暗示或直接告诉别人,自杀计划描述得越详细,自杀机会也越高。自杀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绝对不应该拿来开玩笑或企图挑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