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及治理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
关键词:天然草原、退化、治理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原面积2503万亩,占总面积的61.8%,是构成博州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博州草原畜牧业的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有调查数据以来,博州天然草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退化,寻找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并探索出治理方法,对博州生态环境和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博州天然草原退化情况
据2008年新疆农业大学对博州天然草原资源调查研究报告和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全州现已退化草原996万亩。退化主要表现为天然草原生产力下降、天然草原植被群落出现次生演替甚至沙化现象,天然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品质等指标表现出较大幅度下降等。
1.1草原生产力水平变化情况
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本州使用天然草原亩均产鲜草122.8公斤,其中夏草原亩产鲜草205公斤,春秋草原亩产鲜草87公斤,冬草原亩产鲜草128公斤;2008年新疆农业大学对博州天然草原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统计,本州使用天然草原亩产鲜草73.21公斤,其中夏草原亩产鲜草126.11公斤,春秋草原亩产鲜草47.51公斤,冬草原亩产鲜草75.9公斤。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至2008年,天然草原亩产草量下降了40.4%,其中夏草原产草量下降了38.5%,春秋草原产草量下降了45.4%,冬草原下降了39.9%。
1.2天然草原植被群落变化情况
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显示,博州夏草原植被成分主要以丛生型禾草和杂类草为主,而目前,夏草原逐渐发生着次生演替现象,一是低矮的匍匐类牧草大面积侵占优质牧草生产空间,如白花车轴草、异株百里香等面积已达60多万亩,且有逐渐向建群种演替的趋势,部分区域已经变成优势建群种;二是毒害草大面积侵占优良牧草生长空间,如乌头、橐吾、毛茛等毒害草面积已达70多万亩,部分区域毒害草已经成为优势建群种;三是旱生牧草逐渐侵占原有牧草生长区域,如冰草、针茅等植被生长区域逐渐向高海拔靠近,原有植被被替换;四是高寒草甸生长下线上移。博州春秋草原以博洛塔绢蒿、角果藜、叉毛蓬、小蓬、猪毛菜等植被为主,目前也在发生演替,一是蒿类及小丛禾草在草原植被中的成分呈减少趋势,其种群衰败或减退,其生命力减弱,一年生牧草大量增加;二是毒害草骆驼蓬大面积生长;三是旱生、超旱生植被生长下线上移。
1.3天然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品质等指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据草原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天然草原植被植被盖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总体下降幅度在5-10%左右,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地表裸露现象;同时,植被高度、多度、牧草品质等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博州天然草原退化的原因分析
2.1气候变化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据统计,全州年均气温从1980年的平均6.3度,提高到2000年的6.7度,2008年的7.3度,分别提高6.3%、15.9%;降雨量从1980年的平均174毫米减少到2000年的平均167.7毫米、2008年的134.4毫米,分别下降3.6%、22.8%;蒸发量从1980年的平均1592毫米提高到2000年的1655毫米、2008年的1751.7毫米,分别增加4%、10%。由于气候变化造成干旱、暴雨、风沙等恶劣天气增多,原有的水、土、光、热等资源分配出现了较大变化,牧草生长受到影响造成退化;同时“暖冬”气候对牧草春季返青与生长和蝗虫鼠害等对牧草生长也起到了相当达的冲击。
2.2放牧利用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2.2.1超载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据上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估算,本州使用夏、春秋、冬草原适宜载畜量分别为89.04万、52.1万、60.02万羊单位;当年夏、春秋、冬草原实际放牧量分别为 114.2万、104.5万、104.5万羊单位;分别超载25.2万、52.4万、44.48万羊单位,超载28.3%、100.6%、74%。
据2008年的对比调查统计估算,本州使用夏、春秋、冬草原适宜载畜量分别为77.34万、16.4万、36.5万羊单位;当年夏、春秋、冬草原实际放牧量分别为162.14万、106.3 万、106.3 万羊单位;分别超载84.8万、89.9万、69.8万羊单位,超载109.6%、548.2%、191.2%。
超载造成对植被过度践踏,同时过度啃食也使牧草生长发育受阻,年复一年,从而造成优良牧草减少而退化。
2.2.2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对草原植被退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放牧制度科学研究和运用动态方法管理放牧造成草原退化,特别是在旱灾期和牧草“忌牧期”的强度放牧会对草原植被造成致命的打击。二是季节草原划分长期不变会对草原植被发育、更新造成危害,在草原负载、季节草原面积和
文档评论(0)